中国画技法与玉雕设计

返回 分享

中国画技法与玉雕设计

  作者:沈建元   2011-11-07

    在世界画坛中,中国画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机智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面对大千世界,我们的祖先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手段去审视、去描绘、去呈现。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美而不朽是玉的特色,坚贞温润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玉雕工艺由原始的打制、简单的琢磨直至精雕细琢历时数千年,形成了自身的工艺特点。玉雕作品充分展示着作者的心灵世界,因而玉器的造型设计、做工,以及最后完成作品都与中国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画和玉雕作品的设计,其构图同是根本与基础。在工艺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和艺术都面临着一个塑造形象的问题。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和设计工作者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差异又是区分画家和设计大师风格的手段之一。

    在构图的原理和法则上,中国画除了具有一般绘画的特点外,还具有独特的构图方法,表现为宾主的对比、黑白的对比、疏密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虚实的对比、方圆的对比等等,不论怎样的变化,构图最终还是要归于统一。

    在玉雕创作中,擅长山籽雕人物作品设计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创作设计的大型碧玉山《聚珍图》充分利用其天然优美的玉石造型,吸收了我国四川乐山大佛,大足石刻,河南的龙门石窟和山西的云岗石窟等石刻艺术宝藏中的珍品,融东西南北奇峰秀水于一体,使之汇集一石,从而构成一幅气势非凡,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其中构图布局正是采用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论法。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它往往是画中的关键地方。观者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

    玉雕作品的构图可以吸收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即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掌握中国画的技巧,特别是线条的理解、运用对我们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广泛使用。但是,线条在中国画里却有着特殊地位,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它还无时无刻地表现着作者的品德个性、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

    在玉器制作上,现代人和古人有“好玉不琢”的理论,既单纯依靠玉料自有的天然属性,赏其原始朴素之美;又以其温润凝洁、坚硬质密等特性来比喻君子处世之德行,或约束人之言行,做到君子之为。在圆润光洁的玉料上简单的勾画图案或纹饰,使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中国画中,主体只有一个,其它是陪衬的次要宾体,起着辅助、从属于主体的作用。主和宾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只有构图中宾主分明,画面才能主体分明。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就拿玉器产品的造型来说,主体只有一个,其它都是陪衬,或端庄稳重、或动态飘洒,所有的感觉都要一目了然,这都与中国绘画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出成果的工艺美术大师都有一定的中国画功底,或者对中国画有一定的研究。玉器作品《妙聚他山》、《汉柏图》的作者顾永骏大师,他的父亲是江苏省国画院知名度很高的已故画家,顾大师受其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中国画,后来从事玉雕设计。不管是他的用料构思,还是作品设计,都充分体现出他的中国画功底。在表现不同对象和物体时,他通过对线条表现各种微妙变化,使其产生独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因而他很快成为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国家级大师。白玉《大白菜》、《花篮》的作者江春元大师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天天坚持业余时间下功夫,提高技艺,他的作品将一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刻画之间得到物化。因此,坚实的中国画基础对于玉雕设计创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玉器是美术之精粹,和中国画一样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一颗艺术明珠。作为当代玉雕人,我们要全面继承历史上玉雕的优秀技艺,锐意创新,在技艺实践中,运用“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并且充分吸收中国画的营养,来丰富玉器的品种和艺术魅力。(作者 沈建元)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