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5
和田玉仔料,原矿藏在“万山之祖”的昆仑山深处,经历天地沧桑的变迁、风霜雨雪的侵蚀,一些玉石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之间,后经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玉块崩落到山涧中,滚动在河道里,从而,使得有棱有角的山玉的磨圆度变好,也洗涤掉原有的围岩与瑕疵,呈卵石状,温润而泽,为最具生命力的美玉品种。如此珍稀的自然遗产,在今天却时常遭遇仿真处理技术的挑战,令人难辨真假。在此笔者作为有地质专业背景的藏迷,就参与市场的一些经验,对和田玉仔料原生皮色的特征阐述己见。
(一)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仔料呈浑圆状,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壳,颜色常有枣红皮、秋梨皮等。浑圆状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开门子和分割成小块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泽”,手捂或手握1~2分钟,即见其“出汗”。
(二)颜色自然
仔料在河床中经千万年冲刷磨砺,自然受沁,它会在质地松软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颜色应是由深变浅,裂隙上的颜色则由浅至深。这种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抢眼而不碍眼,并且,色泽随岁月增进愈显亲和力。
(三)皮色有层次感,皮肉呈渐变过渡状
由于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砾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风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气候循环制约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阶段的,所以颜色沁入玉内有层次感,皮和肉的感觉是一致的,且呈渐变过渡状。
(四)皮似有一层不同颜色的毛毡
这类仔料多为石皮仔料。由于形成璞玉的特殊围岩条件以及透闪石矿物的纤维交织结构,这类仔料尽管已风化磨砺为浑圆状,但是其表面会有无数细细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毡状,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出。
(五)无皮色的仔料
无皮色的仔料多属于山流水料,肉色即是皮色,皮色即是肉色,可呈深浅不同的绿色。所以,也有人按颜色对和田玉进行分类。不过无论是白玉、黄玉或墨绿色玉,其表面多少有层包浆或沁色。
【编辑注】“玉友说玉”系列文章,来自于网络上玉友对和田玉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分享和借鉴。文章观点并不代表中国和田玉网观点。如果你有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欢迎给我们投稿。
和田玉墨玉的鉴别与鉴赏
和田玉墨玉的形成和种类墨玉是和田玉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墨玉,是白玉和青玉被石墨沁入后形成的。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云雾状条带状等。工艺名称繁多,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等。在整块料中...
和田玉的瑕疵及辨析
和田玉原料的缺陷对产品有一定的影响,下面详细说以下四种和田玉瑕疵:水线,棉和裂和浆!
玉友说玉——和田玉的玉质、水线、棉、裂、浆
我们说说和田玉的肉质,一般行家都知道的是籽料第一排前面的是细腻浑厚度,第二是白度,我们先说细腻浑厚度,再解释白度和对应关系!一般细腻浑厚的料子很少有白的,越细腻浑厚的材料出油越快的。
玉友说玉——和田玉籽料的皮色与选人育才有感
到和田第一次逛玉石巴扎,真的有些迷惑。以往印象当中,关于玉石的成语,多与皮色无关。比如白玉无暇,玉洁冰清,守身如玉,玉堂金声……似乎都在追求纯而又纯。而包裹玉石的皮色,到底是什么?如何形成?又为何成了卖点?
玉友说玉——和田玉真皮色和加过色的差别
收藏爱好者应学会鉴别和田玉的质地,例如:温润缜密、光泽如脂肪,半透明而显得敦厚拙朴的玉件,为上品。若粗糙干涩无光泽,豪不透明或太透明又有瑕玷,为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