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7-10
新疆境内留存的千百年来踏出来的“玉道”。资料图片
出土玉衣原料产自新疆
196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河北省满城西郊演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按照文物保护惯例,军方很快和当地文物部门取得联系,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随即展开了联合考察。在考察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一座古墓,其出土的印章显示,古墓的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刘胜身上穿有一件由金丝串起、2498枚玉片构成的玉衣。金丝纯度达96%,直径不到0.5毫米,玉衣长1.88米。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展在日本的东京和京都两地举行,展品中有一件出土于江苏省徐州东汉古墓的玉衣。据专家推测,该古墓主人是汉明帝的皇子刘恭一族,那件用银丝串起的玉衣,由2600多枚玉片构成,长1.7米。
制作两件玉衣的原料出自哪里?专家的报告令世人惊奇——玉料产自新疆。
和田玉是新疆和田的名片,这里出土的玉是新疆喀喇昆仑玉。漫步于和田的玉石巴扎(集市、农贸市场)内,看见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和田玉世界。
自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西部后,于阗王朝逐步接受了伊斯兰教。接受并皈依伊斯兰教的新疆民众,积极参与和田玉的采集、加工、运送,使漫漫 “玉石之路”增添了另一份文化。
彻骨冰寒中采玉的穆斯林
笔者曾在河南三门峡的战国虢国墓博物馆见过那柄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的战国铁剑,关于那柄剑的历史价值,很多学者从其冶炼技术等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很少有人留意剑柄上镶嵌的和田玉。战国铁剑剑柄上的和田玉告诉我们,早在西周末期、战国时期,和田玉就从新疆进入了中原腹地,一条“玉石之路”早已铺架在西域和中原之间。
“玉石之路”从形成至今,在3000多年的时光里,闪耀着它的人文之光,丰富了中国的玉文化,使和田玉完成了“玉润中国”的使命。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结束“回疆”大、小和卓的军事讨伐之后,今莎车、和田一带所产的玉石、黄金和今焉耆一带的铜,被确定为南疆地方向清朝政府“任土作贡”的三大贡品。从那时起,清朝就准备控制南疆玉矿的开采权。两年后,清政府下令在叶尔羌密尔岱山开采磬料之后,全面对南疆产玉的河床、玉山封禁,并设卡伦(哨所)看守,不准普通百姓上山下河采捞玉石。
和田采玉世家的传人、维吾尔族大叔肉孜·买买提给笔者描述了清代和田及叶尔羌贡玉采集的情况。当时,南疆的贡玉分“例贡”及“特贡”两种。“例贡”的玉无数量限制,出产多少,上缴多少。“例贡”中的河玉每年采捞两次,一次是在3月桃花水下泻后,一次是在秋水下泻时节。无论哪次,都是在冰寒彻骨的水中作业。和田县城西侧是卡拉喀什河,东侧是玉龙喀什河,两条河流都是发源于昆仑山的著名“玉河”,当地的穆斯林就是在这里采集河玉的。
那些负责收集玉的清朝官员通过南疆各地的伯克(管理者)摊派劳力,用军事化的形式分地段编营,沿河三五十人并肩一字排开进行采捞,大的采捞队伍达500人之多。这些采玉者多是南疆境内的穆斯林民众。他们在进入采玉区之前和采捞过程中,均被当地政府登记造册。在《清实录》中,笔者看到记载显示,和田和叶尔羌所出的矿玉,每年运往京城的贡玉在4000斤上下。《新疆图志》中统计,和田和叶尔羌两地每年出产的玉在7000至1万斤左右。
清末,随左宗棠赴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的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诗》中描述了采玉的情形——“玉拟羊脂温且腴,昆岗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非求径寸珠。”诗中的“昆岗”就是指和田地区南侧的昆仑山,“六城”泛指和田地区周围的6处绿洲之城,“双河”就是玉龙喀什河和卡拉喀什河,那些从和田周围地区的绿洲而来的穆斯林们,顶着冰寒踏进双河中,就是为了找寻和田玉。
“特贡”则是指清代宫廷造办处根据朝廷祭祀大典及皇室各种庆典的需要,派人到叶尔羌及和田专门收集制作玉磬、玉册、玉玺、玉印的材料。据资料统计,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62-1790年)的28年间,先后通过办事大臣收集的大磬材料7批,由宫廷管库官员带领玉工到矿山开采玉册材料800片、玉印材料50方,共运出疆玉石材料1000余件,重量达3万斤以上。
穆斯林的漫漫运玉之路
从新疆到清朝京城(北京),路途长达几千公里,这些珍贵的玉料是如何运达的?
现代运输工具出现之前,和田玉经过“玉石之路”进入内地只能依靠人力以及畜力。在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漫长而枯燥的旅途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当地脚夫、民工们,带给这条“玉石之路”的是怎样的一抹艰难的生机或亮色?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叶尔羌伯克玉素甫派民工采得大块玉3块,一青、一葱白、一白,青玉重1万斤,葱白玉重8000斤,白玉重3000斤。玉素甫为了投乾隆所好,决定让人将这3块矿石巨玉整体运往北京。
当时的南疆地区,可谓戈壁连绵、沙漠千里,既无公路也没汽车,仅有驿路及一种称作辇的木轮大车靠马队拉运。运玉队伍经过8年时间,才到达和硕的乌什塔拉,而此时的清政府政权已经由嘉庆皇帝执掌。
乌什塔拉办事大臣都尔嘉将这种劳民伤财的情形修书上报给嘉庆,但这封奏章被当时专权的和珅扣压,民情无法上闻。清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弹劾处死,运玉之事被告发,嘉庆皇帝立即下令:“不论这些玉石运至何处立即抛弃,不再运送。”
当年5月,嘉庆皇帝再次下令:“嗣后回人,得有玉石准其自行卖与民人,无庸官为经手,致滋纷扰。”又说:“新疆玉石不论已未成器,概免治罪,民间玉料,既准流通该处,卡伦即成虚设,亦如所请,一并裁汰。”还说:“总宜恩养回民,疆宇宁靖是朕至愿,玉之多少,何足轻重?”就这样,和田玉在当地流通的大门算是打开了。嘉庆时期一改乾隆实行玉禁的做法,恢复了新疆玉石的流通,撤销了玉产区卡伦,在完成贡玉采捞后,不再禁止民间采捞。允许新疆穆斯林携玉进关,允许南方工匠赴新疆收购,这就使得和田的玉石买卖开始兴盛起来。
清道光元年(1821年),清政府因为和田玉的库储丰足而停贡。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林则徐谪戍新疆路过和硕时,看到45年前弃置在乌什塔拉的3块大玉尚完好存于当地。北洋政府财政部委派湖南督军府谢彬考察新疆时,谢彬在其《新疆游记》中记述:“乌什塔拉市北田中有玉一块,体积视南方方棹略小……今残存系大者,而次者小者早已被人零截尽矣。”民国期间因有了公路及汽车,此玉被拉至乌鲁木齐西公园“阅微草堂”南一长亭处放置。1975年,北京派人将其调往首都。
如今,在和田乃至新疆经营和田玉的穆斯林商人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不再像旧时的穆斯林那样奔波在漫漫长途中,而是在自己的店面中坐商营玉,即便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开店的穆斯林商人们,也多是将珍贵的玉器通过飞机、火车等托运,将精美的和田玉及其文化传播到新疆之外更多的地方。
他山之石成就玉雕之乡
镇平县不产玉,但豫西小镇石佛寺却吸纳了国内外100多种玉料的加工与销售,成为全国最大的玉器交易市场,每天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客商。万名客商在玉雕湾早市里买玉的热闹场景、延伸了玉文化内涵的神秘“赌石”、上千名新疆维吾尔族人形成的民族风情一条街等,成为“中国玉雕第一镇”每天最鲜活的表情。
中国和田玉网和田玉精品汇展·义乌特讯
首届义乌“安邦杯”中国和田玉网和田玉精品汇展,在浙江义乌市展出十天来,受到了社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浙江金华晚报、浙中新报、义乌商报等分别对此次和田玉精品汇展做了专门的报道,义务广播电台交...
《盛世美玉》 第十一集 “治玉者--天人合一”[视频]
第十一集 治玉者--天人合一重视表达玉石的本性和大自然的生命精神,追求玉石的气韵生动和文化意境,治玉者在治玉的时候尊重玉的个性,让治玉、佩玉、赏玉、比德于玉,物我融情,天人合一。《盛世美玉》 第十一...
奥运奖牌后的中国玉元素
奖牌背面-古代龙纹玉璧 奥运奖牌图案虽然历经沿革、变化,但奖牌材质从未如此突破,一块美玉将打破百年奥运的奖牌传统! 北京奥运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 颜色选择有讲究 ...
传和田美玉 扬国玉文化--记发展壮大中的新疆和田玉交易中心
本文章来自《玉界》第三期,《玉界》由中国和田玉网制作,新浪网联合发行。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电子杂志版 点击这里进入《玉界》电子杂志专题页 凡是路过乌鲁木齐市人民路的人都会被一栋古朴、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