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卫东 2013-06-17
清乾隆和田羊脂白玉子料带皮玉印
利用子料表面枣红、秋梨、芦花和黑色等多种颜色的玉皮,在玉雕时作巧色,古已有之。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商代玉鳖,选用墨黑色玉皮,做成鳖甲、眼和足尖,与灰白色的鳖体相映成趣。陕西咸阳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中出土的鹰、熊、辟邪等西汉动物圆雕玉器,也都留有红褐色的玉皮。辽金时期的“秋山”玉,多为山林虎鹿题材,常以红褐色的玉皮做出秋天层林尽染的巧色。不过,总体而言,清代以前,巧色玉的数量屈指可数。明代《天工开物》记有“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值无几。”美国Bushell氏调查清末民国初期北京的琢玉之法,也提到“凡大块玉璞,先用铁锯去皮”。出身于新疆玉雕厂的刘建新大师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子料进了玉雕厂,第一道工序仍是去皮,而且“子料去了皮,(与山料的区别)神仙也难辨”。古人选玉材,“首德次符”,以“肉”(玉质)为本,以皮色为末,重本抑末。推崇的,是玉自身洁白、细腻、莹润、无瑕的“品德”,而不是色彩绚丽斑斓的皮壳之色。
但迷恋子料的今人,在“无皮非子料”的偏执中,疯狂推崇皮色。疯狂的石头源于疯狂的时尚,眼下和田玉以色为美、以皮为贵的癫狂,几乎发展到了“玉卖一张皮”的程度。于是,五花八门的染色做假皮方法充斥坊间,逐利的需要也将做假皮的技艺推进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在玉件的上部,有意识地保留一小块红色玉皮,寓意“鸿(红)运当头”,十分讨巧,受到市场热捧,但这样留下的小块玉皮,真假如何,有几人能够辨识鉴别?
热心的行家不断告诫我们,买玉切忌重色轻“肉”,不要舍本求末,被皮色所迷惑。一般来说,子料质地致密、坚硬、无绺裂的地方,往往皮薄色浅;皮厚色深的地方,玉质(“肉”)往往不好。皮少“肉”多,“肉”质洁白、细腻、温润、无绺裂的,才是玉中佳品。与此同时,行家们也给出了辨别真假子料及其玉皮的破解之道:真子料表面光洁、细腻、温润,形体自然、和谐。假子料有工具打磨痕迹,棱角依稀可辨,形体不如真子料自然、和谐。真玉皮的皮色有层次、不均匀、变化较大,色调自然。假玉皮的皮色均匀、单调无层次、色调生硬呆板不自然,在石性、瑕疵、绺裂处颜色堆积,缺少过渡色彩、光泽暗淡、没有鲜亮明快的感觉。
本文作者:蒋卫东,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中华玉文化中心专家委员。长期从事浙江北部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良渚文化结缘尤深。
玉雕题材寓意之玉罗汉
罗汉:罗汉为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的形象一般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佛教各类造像艺术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象征。降龙伏虎罗汉:两人数罗汉雕刻,...
和田玉的时代变迁
中国的玉文化有八千年的历史,比中国的文字历史甚至还要早几千年。在漫长的玉文化历史中,玉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意义和功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玉伴随始终,出现在每一个历史节点,是我们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
吉祥如意祥云壶
壶是玉雕器皿件的一种,而玉雕器皿件,尤其是把玩类的器皿对材质要求一般都很高,工艺方面,又非常讲求意境,因此一般做工精细,线条简洁流畅,且形制小巧,寓意吉祥。
中国玉文化研究范畴浅析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基础方面,玉器和玉文化的研究还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玉器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上的“爱玉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探讨和研究玉文化,建立玉文化学术体系已十分必要。
玉雕蜗牛 | 安居乐业,稳重前行
纵使是渺小的蜗牛,在玉雕师手里也能成就“撬动地球”的能力。他们激活了玉石,赋予了其应该有的活力与生命,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