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博观 2015-05-21
香文化伴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回归到了大众的视线当中。全国各地的香文化协会也纷纷成立起来,一批又一批的名人雅士更是醉心于“香道”的学习。然形而上的“香道”终究是要借助形而下的器具来体现的,所以香料和香具作为一个载体是必不可少的。有人也曾因此大胆的预言,香文化市场未来将成为中国艺术品兵家的必争之地。
刘海 青玉竹筏香插
尽管香料珍贵,而论及艺术性最多的还是体现在各类香具上,艺术品市场自然也将关注的重心放在香具的收藏上。当代的玉制香具因其温润内敛的材质特性,富于现代理念的设计构思,饱含温度的传统手工技艺,再加上传承千年的玉文化底蕴,使其作为香具在收藏方面别具优势。
黄罕勇 和田玉籽料莲花香插
当代玉雕创作朝着精益求精的方向发展,玉雕艺人对材质和作品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每一件玉雕作品皆是本着对材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进行创作的,使得材质和表现对象结合地相得益彰。玉雕艺人制做香具时,亦从其文化背景出发,选用质地温润细腻,颜色淡雅均匀的玉石材质,更加符合人们在焚香时闲逸而纯粹的精神诉求。
杨光 碧玉登高香炉
在玉雕香具作品的构思设计上,当代玉雕艺人在满足香具存储焚香等实用性的功用之余,更加侧重于其赏玩功能。因此玉制的香具摒弃了传统香具厚重的体量,繁复的装饰,朝着小巧精致,简约优美的方向设计。不仅香具的外观处理也明显更加饱满圆润,且题材内容上一些巧妙的构思也增加香具的趣味性。
杨光 碧玉过桥炉
香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今日重拾并非是为了追求古人留下来的一套仪式和它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对旧时慢生活,纯手工的领略也应该占上几分。而玉雕同样作为一门传统的工艺,基本保留了以往的手工制作方式,缓慢而精心。因而费工费时的玉雕香具,保留了手的温度,在当下显得十分可贵。
本次博观2015春拍的“小酌”专场中征集到几件精美的香具作品,诸君若不劳烦可移步近赏。在香文化未盛时,觅得几件精美的玉制香具收藏也无不妥。
万元之下别想买籽料和田玉
5月23日,广州日报与广东华友拍卖行有限公司共同推出广州日报理财大讲堂之珠宝专场活动,主题为“珠宝玉石的鉴赏、收藏与投资”。
念亲说玉:战国玉器鉴赏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诸侯相争,战事不断,故称这个多事之秋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艺术上一派繁荣。冶铁业的发达和铁器的大量使用,使玉雕工具和碾玉技术得到改进,进而使玉雕业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和田玉蝉说—且歌且行且做“蝉”生
在腰间佩挂和田玉玉蝉,谐音“腰缠(蝉)万贯”;佩挂在脖子上的则名为“一鸣惊人”;伏卧在树叶上的玉蝉,又寓意“金枝(谐‘知了’音)玉叶”或“守住大业(叶)”
玉雕蜗牛 | 安居乐业,稳重前行
纵使是渺小的蜗牛,在玉雕师手里也能成就“撬动地球”的能力。他们激活了玉石,赋予了其应该有的活力与生命,别有一番滋味。
中国玉文化之玉人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