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型起源了解龙饰文物的来龙去脉

返回 分享

从龙型起源了解龙饰文物的来龙去脉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5-06-05

 

商代玉环形龙饰

  早在炎黄时代,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和玉器上,形态各异的龙饰文物比比皆是。那时,华夏的子孙们虽不曾见过真正龙的模样,却无比坚定地把自己视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天象融合创造的一种神物,实质是祖先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今天,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具有强大能力的精神象征,是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标志,是信仰载体和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

  “飞龙在天,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今天,人们所见古代龙的形象,多是被记录在文物上的。如北京故宫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龙柱、天安门前的华表等,但最形象、最精美的,要算明清时期官窑御用瓷器上的龙(如图)。可以说,那是祖先们用千年智慧、集精神与艺术于一身的至高体现。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历史,了解了悠悠华夏五千年各个时期不同风格与工匠和艺术家们倾尽数代人毕生努力的作品后,一定会为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博大精深而肃然起敬和自豪。

  龙型起源与传说

  从红山文化时期抽象的玉制C型龙、玉猪龙,到夏、商至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正面形象的彩绘五爪龙,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演变,每个时代的龙图腾或龙形图,都有着微妙变化和相应的历史故事。龙,这个凝聚人们精神的神物,虽难得一见,却自古人们就对牠的形象作有详细的描述。汉代王充的《论衡·龙虚》篇中言道,“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中形容,“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可见,在形象上,马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给了龙。内涵上,马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也贡献给了龙,让龙在更广阔的天空发挥出更大的超能量造福子孙。可谓“龙马精神”。

青玉-(把玩)螭龙匜

  汉代学者王充对龙的描述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并描述龙能走、能飞、能兴云降雨、有翻江倒海之功力。龙还能显能隐、能大能小,春分飞上天,秋分潜于渊……在神话传说中,龙还分很多种类。如有鳞者为蛟龙,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未升天者为蟠龙,好水者为晴龙,好火者为火龙,善吼者为鸣龙,好斗者为蜥龙……古人还将起伏的山脉称作“龙脉”,把自然形成的水库称为“龙潭”,还把东边的大海比作龙宫。由于古代人们求雨农耕,相信龙有神奇的正能量,还会在龙袍或龙饰文物上,通常在龙的下方绘制有水浪波纹。

  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如《左传》中谈道,鲁昭公二十九年有龙出现在晋国的城郊外。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

  明清龙饰文物特征

  明朝洪武时期,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其特征概括为头小、颈细、身体细长、少毛发、三四爪。永乐、宣德时期,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龙形变得形体高大粗壮,威武凶猛。那时,龙首较元代的大,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

  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间,龙型失去了前朝张牙舞爪、叱咤风云的雄姿,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常见的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海水彩云中出现。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而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龙纹则以行龙为多。有双龙相对的,有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回首而望的,也有龙凤对舞的。有行于花间、舞于彩云的龙形,也有游于海涛之中的蛟龙。此时的龙纹,亦分张口和闭嘴龙。在工艺上,龙纹大不如前。常见画工简单草率,有的把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失去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雍正、乾隆年间,龙型的角分叉成山字形,龙的眼睛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这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了元、明时期三角形的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尾中常画几块云状,形似一枝灵芝状。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时有出现,但仅把龙嘴绘成猪嘴,其它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之前的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对比发现,之前的龙体盘曲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显腰体硬直之感。

  距我们最近的明、清时期,有关型龙纹的变化不胜枚举。概括起来,明代龙纹及造型粗壮,威武生猛,龙首魁梧,有怒发冲冠之气势。龙趾呈三角形,略微内弯,锋利刚劲。明中期时龙首扁长,上唇呈如意状,龙爪紧靠呈风车状。明晚期时,仍以游龙居多,龙的头部略圆,鬃毛成蓬,有上冲之势。这时的龙型上颚端肌肉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人称“猪嘴龙”。而清代龙纹显得华贵精巧,富丽堂皇。其康、雍、乾皇权及社会的兴盛,在龙型龙纹中得到了体现。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动态威猛强健,气势雄强。雍正龙纹,背鳞较圆钝,体态流畅灵动,动感强烈。乾隆时期的龙纹眼正圆,龙爪富有变化,整体造型工致精巧,华贵富丽。总之,我们了解掌握各个时期龙型及龙纹的演变,不仅有利于我们通过不同特征去鉴别文物属性,亦有利于我们判断龙饰文物的准确年代。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