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作者:陶兆峰 2015-08-19
战国之韘
“韘(shè),玦也,能射御则带韘”
何谓佩韘,《说文》记载:“韘,玦也,能射御则带韘。”即指佩韘是表示具有射御的能力。此外,古人还认为佩韘表示佩戴者有决断事物的能力。
在商代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玉韘,其形呈现筒状,外饰兽面纹,有一道横向凹槽,既有套于手指扣弦拉弓的功能,又有佩带于身的装饰作用。到春秋战国时 期,玉韘变短,外带勾榫,成为纯粹的佩玉。至汉代时,玉韘神秘的光环渐渐消失,且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演变为一种装饰品。到明清时期,玉韘就演变为人们常 见的玉扳指。
据考证,玉韘在商代便已出现。1976年,河南安阳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件玉韘。此韘呈圆筒形,下端平齐,上端有斜 口,可以套入成年人的拇指;正面用双钩线纹饰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向后;有一对尖角,器身延伸于两侧且略上竖,尾下垂,短足前屈,足端有 三爪,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背面下端则横刻一凹槽,用于容纳弓弦。这件玉韘既可套在拇指上又可用于勾弦,当系实用器。
据《诗经·卫风·芄 兰》古诗记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据推 测,在西周,韘这种佩饰器具已经流行。不过,西周的韘实物迄今尚无发现,倒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多有发现,由此可见,当时这种佩韘已颇为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玉韘的基本形状为上端呈圆形,下端横截面呈鸡心形,其兽面纹、卷云纹作主要装饰,与商代玉韘颇为相似。其区别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玉韘 形制较矮,形状犹如指环,后端中部有一尖状凸起,一侧端还有一倾斜向上的柄状凸饰,但凸处饰有凤头形或兽面,不过已趋于抽象化。由此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 的韘形器和商代有很大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韘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因形制短矮无法容纳勾弓弦的横向凹槽,另外表面雕有纹饰。这些都反映出玉韘已不能用钩弦和套在拇指上,仅仅是作为一种佩戴于身上的装饰品而已。
两汉时期的韘形玉器已十分流行,纹饰也极富变化。西汉早期主要有两种韘玉,一种是保留了较多的东周战国时期韘形玉器的特征,上端一侧有柄形凸出,器 身扁平且有凹面,纵截面呈弧形;另一种是仅少数器身仍保留凹面,大多数的器身为扁平。另外,玉器中孔已向小的方向发展,且一侧转向中央,而兽面纹也已消 失,同时,开始流行单线阴刻卷云纹;器身左右均有呈附耳状的凸饰,形制多样,有变形卷云状和简化凤鸟形。此外,透雕在韘形玉器中也有所反映,而器身和器孔 的变化都是因为从实用演变为装饰器具所造成的。
到西汉中期,韘形玉饰又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是玉器两侧与凸饰愈趋繁缛,也有部分雕成龙凤一 类吉祥动物形象。与西汉中期以前相比,西汉晚期的韘玉器身变得狭长,中孔较小,或者大而呈椭圆形;两侧的凸饰和凸饰透雕比以前更为成熟,所琢成的龙凤更细 长弯曲,姿态优美生动。
东汉早期,玉韘的“鸡心形”器身四周均饰凸饰,上面被琢成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双螭,外侧轮廓近于椭圆形,鸡心上端 仍有尖状凸起,但被韘身所包围,因此往往被人忽视。该器中孔已变大呈椭圆形,与西汉韘玉差别较大。到东汉晚期,则保留了部分早期特点,但也有一些新的因 素,如中孔作长椭圆形,孔边缘有棱状凸起,双螭的螭头琢制较为突出,往往一螭则配上缠绕的凤。东汉以后,韘形玉器就极难见到,偶有出土也不太引人注意,不 过使用年代很长,据说,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墓中也有出土,除形制有些像汉晋的器身外,那种浮游于清波中的鸳鸯纹饰与汉晋风格大相径庭。
道教的用玉思想和用玉方式
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功能都源于中华文化本土的一种民间宗教。它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与儒、佛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由于它能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和喜好,“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禁厌...
中国历代玉雕童子佩鉴赏
国人痴迷玉八千年不改,崇玉、爱玉、赏玉、藏玉、佩玉,都源于玉一出现就被赋予了社会道德的含义。人们以为,玉能辟邪除崇,和顺运气,延年益寿。佩玉能消灾纳福,佩玉童子能求得子嗣,玉赋予了精神上的支撑,这种...
极富游牧民族气息的辽代玉器
公元916年至1125年,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族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王朝,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在辽王朝立国的二百年间,契丹族、汉族等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广阔地域内,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辽文化。...
腕间雅致——玉手串
同为戴在腕上的佩饰,和田玉手串也因它的美感时尚此得到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除了赏心悦目、盘养,和田玉手串还能怡情养性。
和田玉收藏术语知多少
和田玉收藏中有很多行业内的行话术语,懂得这些行话术语,对收藏、了解和田玉都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36个和田玉收藏术语。1、捡漏:是指慧眼识宝,以较低的价格买进了价值较高的和田玉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