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藏玉 2017-04-06
关于玉器,很多人知道古玉,很多人知道现在的玉雕工艺,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玉雕历史,很多人并不了解,本文我们就来探秘,那个年代的玉雕历史。
玉雕的那个年代
清朝之后的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玉雕也经历了一次很大的衰变,很多玉器作坊纷纷倒闭,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当时不少琢玉工人在家自制小件销售,以维持生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换取外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手工业联社,国家将流落在外的老艺人请回,并提供资金、场地、组织同行业的人在一块合作生产,成为生产合作小组。这是对传统手工艺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式传承的颠覆。
如今,已评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近年来遴选的非遗传承人,很多都是在1949年以后社会化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他们的成材经历,也是不可复制的。
▼下图的这组照片来自“海达·莫里森拍摄的民国影像”
治玉车间。
工匠用铊具磨制玉器。
车间用砂轮打磨玉料,那时候是没有童工这一说的。
上图的工具叫做带锯,用来切割玉料,但它的费时又有多少人知道。
当年的玉雕人
不过在以前,收藏玉器的多是一些港台同胞或华侨,普通百姓很难接触这个领域,也没有购买能力。所以,当时的治玉人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没有电灯,用蜡烛都是好的。
那时也没有其他的抛光的工具,只能用牛皮来抛光玉石,使其呈现玉色。
点着蜡烛治玉,在如今可能很难想象。
没有机器,只能用脚踩动踏板带动飞盘。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很多治玉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封闭的进行玉器的小规模制作。改革开放后,民间的治玉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在自己加院子里做玉了,也有很多人加入了治玉人的行列。
玉雕女工
在很多人看来,玉雕是一门苦活,所以大部分都是男性。但其实在那个年代,玉雕女工已经有很多。
(本段图文整理自黄鹤钟文章)
比如在当年的苏州玉雕厂。为了发展玉雕事业,在一九七几年,苏州玉雕厂一下子分配来了两百新学徒,其中女性学徒超过150人,占了四分之三,为史无前例之举。
抛光是玉雕工艺中最后一道环节,也是不可小觑的一环。抛光亦有四道工序,极需细心和耐心,故而抛光车间中女艺人占了绝大多数。女性较心细手巧,也算“因人施宜”。
要知道那时干玉雕这一行,又苦又脏还很难,不是任何人都能适应的。虽然之后陆陆续续找关系调离了一部分,但留下的也出了一些人才,成为技术骨干,也不乏尖子艺人。
不管时代如何的变迁,始终阻止不了玉器文化的发展。玉雕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盛世美玉》 第六集 “玉商--智之道”[视频]
第六集 玉商--智之道以刘月朗、王朝江、田华、许健刚、杨雪梅亲身的经商经历阐述玉器经营的经验以及玉器经营时具备哪些智慧?玉商在经商过程中是怎样"吃一堑、长一智"的,他们在经商之初...
资本营销推动和田玉长足发展
资本营销即是指用金融的手段、方式,金融的资本实力以及金融资本的持有表现形式去体现和田玉的投资价值,世界上任何一种物都是由流通而产生价值,而流通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便是货币,正是由于金融资本的货币表现形...
传承千年美玉 引领时尚潮流——记新疆富士特珠宝玉器城
本文章来自《玉界》第四期,《玉界》由中国和田玉网制作,新浪网联合发行。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电子杂志版 点击这里进入《玉界》电子杂志专题页 乌鲁木齐市中山路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也...
《盛世美玉》 第三集 “比德于玉”[视频]
第三集 比德于玉众所周知,华夏文化与玉文化从古至今血脉缠绕,玉更与人之间灵肉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品德特性。本集以国内当前最权威的几位玉石名家从自身玩玉的悟道谈起,深及玉与宗教,玉与儒家,玉文化的演...
《盛世美玉》 第四集 “喀什河寻宝”[视频]
第四集 喀什河寻宝:玉龙喀什河因盛产和田籽玉而闻名,几千年以来这里都是一个寻宝的地方,然而到了今天,随着人们对和田玉需求的增长 ,玉龙喀什河的采挖变得疯狂,变得无序,毁灭式的采挖导致了和田玉资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