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之玉堂 作者: 林柏海 2017-04-11
诗经上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国人对玉的情节,不仅因为它的温润美丽这样的情愫,更来源于中国悠久灿烂的玉文化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今天就来讲讲藏在和田玉里的那些正能量。
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的“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赋予坚毅、温良、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
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中说:“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是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和田玉的美,外有光泽,内有性格,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理念。人们对其自然魅力的追求,永世不衰。一片玉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
三、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别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才能那般美,那般独具魅力,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而人同玉一般,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花如解语还多事,玉不能言最可人。玉虽无言,却可承载文化。正是因为和田玉具有这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玉在中国人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收藏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如何更好展现和田玉的美与艺术价值
和田玉在新疆的昆仑山腹中孕育了亿万年,直到与人类相遇,人们赋予她灵魂,开始了她的新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审美情趣、欣赏品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和田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田玉雕如何在继承历史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已成为新的课题。怎样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艺术理念去挖掘和田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把更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奉献给人们,现已成为我们玉雕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黄口料 | 黄玉的“皇亲国戚”
所谓“黄口料”,通常指带有黄绿色调特征的和田玉原料。它的玉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透,而在缝隙中形成了黄绿色调。
宝玉石与健康
近年来,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已掀起了“玉石热”,美国甚至还出现了“水晶诊所”。其实我国对宝玉石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黄帝内经》就有很多记载;《神农百草经》收集宝玉石类药物 从药物学来...
和田玉皮色的俏色巧雕赏析
在皮色天然之美的基础上,玉雕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借助于皮子的造型,俏色巧雕,将皮色融为作品的组成部分,有的是一轮红日,有的是凤冠丹顶,有的是几抹彩霞…… 从而为单一的白玉增添了色彩变化,使其在视觉上更为丰富——所谓“俏”皮当如是,皮色在近年的走俏,也正离不开这一番“俏”模样。
浅谈玉雕技法之薄意--浅浮雕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玉石雕刻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玉雕藏家和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