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鱼得水,灵动所在

返回 分享

游鱼得水,灵动所在

来源:玉界臻品     2020-03-26

东汉经学家许慎早就指出: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鱼是自然物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依载体的不同,鱼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文化演变和文化归属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鱼”与“余”同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鱼代表余,表示吉祥的寓意,这大约是鱼文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原因之一。


 ▲墨玉子料牌-连年有余 | 玉器编号:152209

鱼,是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题材之一。在玉雕行业,有关鱼的创作经久不衰。就题材而论,雕鱼不算罕见,但因设计的不同而精彩各异。鱼题材的妙处不仅因为它美好的寓意,也因鱼的自由、线条灵动,在水中畅游时如舞蹈般,融入、带动空间的艺术美感。在玉雕作品中,鱼的线条要流动不僵硬便不容易,要雕出鱼的灵韵则更难。


 ▲碧玉巧雕挂件-连年有余 | 玉器编号:155539

对于块度比较轻薄,弧度不一的原料,鱼题材是最能展现其特点的!因为有的原料开采出来就有一定的弧度,和鱼的身形及其神似,在后天挖脏去绺的过程中,原料渐渐变得有了弧度,再经过玉雕师的精致设计、巧妙雕琢和抛光,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小鱼。这样的随形雕刻更能将鱼儿游动时的灵性充分展现出来。其独一无二性更避免了很多类似“撞衫”的尴尬事情发生。


 ▲白玉子料把件-龙鱼 | 玉器编号:165714

在古代,鱼化龙,龙画鱼,甚至鱼龙互化,是普遍的文化认识。对文人阶层来说,鱼是天地间自由的化身,《诗经》有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鸟儿翱翔于天空,鱼儿在水中跳跃,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各有所归。人羡慕鱼,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中鱼本身,而是欣赏鱼在水中那份天然的自由自在,从而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碧玉巧雕挂件-争上游 | 玉器编号:150293

作为一种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取向,鱼题材玉雕可以说有非常深厚的大众基础。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象征语言比一般语言有更深入的效果,表达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隐含的东西更加丰富。无论是庄子惠子观鱼之辩,还是唐诗宋词,亦或是玉雕作品,中国人总能找到恰当的形式和精微的言辞来达到意在其中的妙境。


 ▲墨玉子料挂件-双鱼戏荷 | 玉器编号:151862

玉雕师手中的鱼,是鱼,也不仅仅是鱼,他们呈现的是一种通过千锤百炼的玉雕文化滋养出来的鱼。文化氤氲之下,不必真山真水,而超脱于真山真水,灵动舒畅,自然韵美。玉雕师借着水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露一鱼首或一背的特殊艺术手法带来的视觉效果,便是鱼的灵动所在,前人李斯论书法,云“若游鱼得水”,或许,“游鱼得水”四字,庶可一窥玉雕师鱼水之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柔韧,鱼智慧;“如鱼似水相知”般的和谐,何尝不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