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返回 分享

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2006-02-26

    1、玉和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根据我国古代各种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根据见之于史册的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概括地说,关于玉的概念,一般有五种说法:就地位来说,玉被推崇为万物主宰;就成因来说,玉被解释为天地之精;从礼义上来说;玉被标榜为道德楷璜;从玉的主要功能来说,玉被说成能够避邪除累和延年益寿。
    (1)万物主宰说
    这一说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以及世间帝玉,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帝的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祸福的主宰。
    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而是写成‘壬”;和帝玉的”玉”字共用一个字,都是三横一竖。《说文解字注?玉部》解释其为帝玉的“玉”字时,认为玉者即‘天下所归往也”,并引董仲舒的话,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玉。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玉也。’意思很清楚,按照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的愿望和意识,凡能贯通天、地、人三者之人,则天下归往,是为人间帝玉。与此同时,在解释其为玉的“玉”时,称其为“石之美有五德者”,释其字形‘像玉玉之连;其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着一根丝绳贯穿着三块美玉。“玉’字加点的字在《说文》中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个字,写成“玉”;是指“朽玉”,读为“畜”,意为有吸疵的玉。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东西,无论怎么好的美玉都不可能纯净无暇。《潍南子》云:‘夏后之根,不能无考。’(夏君主禹的玉也不能没有一点吸疵。)据《史记》载,赵国的两相如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诈秦玉曰:‘@有吸清指示玉。’才使和氏墨重新回到手中,方得以完璧归赵。古人是很医得白玉有艰这个辩证观点的,所以在‘玉”字旁加一点,既喻意又象形。‘玉’字有旺、欲、言、肃”四种读音。为方便计后人将这一点点在“玉’宇的第三画旁边,作‘玉’字专用,校音为“欲’,和帝玉的“玉”字相区别。
   “玉”、“玉”字形相同,决非偶然巧合。“天地人参通’和‘三玉之连”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长,这一点在经学中记叙周详。《仪礼?勤礼第十》曰:“诸侯觐于天于,为官方三百步,四门,坦十有。寻,深。尺,加方明于其上。方明者,木也。方。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栽下璧、南方库、西方流、北方珍、东方圭。
    说的是用木头制成边长为四尺的正方体按上下东南西北六面顺序分别涂上玄(深红)、黄、胃、红、白。黑六种颜色。再在这六个面上按顺序分别镶嵌圭、璧、闺、琉璃、圭六块美玉。即所谓“刻木为陷而饰以玉,盖以一物而象上下四方之神”,“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刻方木嵌玉以示天地四方,代表万物主宰。当诸侯称见蹄玉之时,帝玉设方宫高坛,置方明于其以上,施以相当的礼仪,籍以代表天命而发阳。这是一个在当时十分庄严,而现在看味十分有趣的场景。然由此可知古人用胶象征万物,用“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就不言而喻了。
    方明在觐礼中的作用已如上述,在祭祀中的作用也是如此。祭祀无疑是古代在大政治治动。骨缥对保了最尊者,莫过于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之神。古人把天地四方之神定为六宗,《尚书大传》固确指出:六宗云万物。即以六宗代表万哪渚神。根据孙治让《周礼正义》的说法,天神既天皇大帝,地神既昆仑土地,东方之神为苍精之帝,既大昊句芒,南方之神为赤精之帝,既炎帝祝融;西方之神为白精之帝,即少昊;北方之神为黑精之帝,即础须。既有六宗,便有六祭。按照阻祖的要求。礼神者必象其类、也就是刚和神之玉的造型与种类应和各位神仙老爷的特征与功能相吻合,方明即为此而制作。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一只方明代表了天地四方六宗之神,也就代表了万物主宰。
   “天地人参通’与“三玉之连”的关联,以方明为证,无怪乎‘玉”‘玉”同形了。此外,”天地人”与‘三玉’的关系尚有另一物可证,即玉琮。故宫博物院曾展出玉琮若干。其中较大的径数寸,高尺余,器形阔大厚重,经钻孔、雕琢、磨光,有的四棱雕有兽面(或人首)纹,系新石器时代产物。琢玉技巧之高,实为难能可贵。那么,它在当时是干什么用的?专家对此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白虎通义?文质将》云;‘综为之言宗也,象万物之宗聚也。”‘内圆象阳,外直为阴,外牙而内凑象聚会也,故谓之琮。’我们不管这些说法属于牵强也好、附会也罢,但一件玉琮毕竟是以其特有的造型和含义象征着万物六宗。世间一物,竟与天地人并驾齐驱,非主宰而何?
    这一类东西,在古代的祭器或礼器中还可择举一些a比如周人拜求地神、山神,必欲先酌但酒(郁金香酒)淮地。国酒的器具必须是顾,必须以玉制的圭球装饰其柄,为的是‘用玉之气’。(经?大雅?旱麓》有“瑟彼玉珊”之句,意为保持家把用玉珊的洁净。可见,没有玉,求神也是不会灵的。
    玉和天地万物以及人间君主的关系,不但上述各种实物可以证明,而且儒家经典也有许多论述。清康熙四十九年(1709)康熙亲自作序的大型类书《钦定渊鉴类涵》,就多有这方面的收集,如:
    玉石得宜则太白常明。(《礼含文嘉》)
    玉者得和制则泽谷之中有白玉焉。(《礼稽命征》)
    君乘金而玉则玉见于深山。(《礼斗成仪》)
    神灵滋液则有玉英。(《孝经援神契》)
    龙马金玉帝玉之瑞应。(《礼含文嘉》)
    我们在前面弄清了玉和天地人的关系,对这些理论就不难理解了。有人说:“任何古代文明都有其一套特殊的对自然界的观念,但各文明之间之对自然界秩序的看法与将自然神话的方式,则各因其文化与社会的特征而异,而且随文化与社会之变化而变化。一这确是一段精辟的见解。中国古代文明“对自然界的观念’,比之其他各国;特点尤为明显。若干文献记载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古代中国先民的观念中,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都要靠巫现的仪式沟通信息,传达意志。正是在那形形色色的巫现仪式中,玉被当成一个不能亵读的种物,玉被尊为神的象征,享受着上自帝玉下至朱的崇拜。特定的历史条件使玉尸然成了万物主宰。
   (2)天地之精说
    这一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力。这一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之中,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玉也。金玉并夭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调之货。
    《白虎通德士考黜》云玉者德美之至也故为阳精之纯者。”
    《财货流源》曰‘玉,天地之始也。有山元者,有水苍文者,有白如城肪、赤如鸡冠、黑们漆、黄如蒸票者。”
    《玉纪》曰‘玉为阳气之纯林体,属金,性火。
    天地之消说的起源还得上溯到八卦。古代传伏衣画八卦,文王作《周易》。在《周易》中对天地、阴阳及其和玉的关系有较明确的叙述。们《易?系辞下》右第五章曰“子曰;乾坤其易之耶门乾,旧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台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下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认为阴阳是八卦的根本,阴阳两种气体相互结合交产生万物。《易系辞》第十章称乾为玉。第十一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世间万物当中,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则非寻常之物可比,关于这一点,《苟子?天论衡》赚一番论证:‘在天者莫明于曰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无论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天、黝、物、人(当然不会是指所有的人)总是被推崇的阿个方面。在世间所有事物之中,天之明亮莫过干沟月,地之神明莫过于水火,物之名贵莫过于珠图,人之贤明莫过于礼义,则玉的地位可知矣。
    到了汉代,天地之精说在《周易挣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论述较完备的有《淮南子》。名中说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曰三夜而色择不变得天地之精也。”《淮南子》在论述天地成洞和解释天地之精成玉等方面远较《周易》为样。它是这样说的:天坠十形。冯冯翼翼,恫恫漏洞,故旧太昭道始于虚鳅虚缆生宇宙宇宙生气,气住淫垠。清阳者蒋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加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放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德,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采明朗,润泽若儒,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班下能造,此之谓大巧。
    从《周易》到《淮南子》,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对玉的成因做出了解释。这些说法当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今曰的哲学、科技成果相比更属相距甚远。但在论述天地和玉的关系上,却也讲了事物间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天地之精化生而为玉石另一方面认为玉因被人为地赋予种异力量和美德,反过来又通过人的主观能动力再作用于天地万物。
    关于玉和天地万物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论述,不但见于《淮南子》还见于其他古代文献。
    比如:玉在山而草木润,川生殊而岸不枯。珠者阴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木。”(《大戴礼》)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明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放天子臧珠玉。(《管子侈靡》)另外,《周礼正义》中有‘玉斋则共食玉”的说法孙治让注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读了上面几条资料,我们对天地之精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然而,究竟什么才是天地之精的精呢?似可作三种解释,即这个‘精’是指精华、精气、精灵。所谓精华,是指事物中最精粹、最好的部分。精华二字用于玉,可理解为玉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东西。
    所谓精气,根据古代哲学家的概念,是指‘元气”中精微细致的部分,是生命的根源。按照儒家的概念,工作为天地之精气,既是天地所化生,同时又能化生万物。它似乎具有一种无形的生命力,是天地之间万物藉以存在并运动的根据之一。如果没有玉,其他宇宙万物和生灵便大为失色了。
    所谓精灵,则是指其为神怪之类。古人把玉看成是神奇的有生命的怪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能呼风唤雨驱神使鬼,能解除人的忧愁祸患,能医治奇病怪症,能惩恶扬善去邪扶正。它附于人体,即为正人君子的化身;它赋于物体则能奏奇功异效。(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生,示星通灵的故事所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
    上述三种解释,无论哪一种,都可以说明古代对玉的定义,决不是单纯的就其表面特征或物理性质来说的,当然更没有可能从化学的角度来说。
    相反,这种定义里面占主导地位的正是主观的精神方面的东西,是占代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种物体上的附着,是借用它的一些优美的特点来唯心地解释宇宙和世间万物,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企求和在精神世界的欲念。
   (3)道德楷模说
    这一说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品质和当时人们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探合在一起,加以拟人化地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
    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个理论就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而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在我国古代曾以玉的品质作为道德楷璜把自然界中的这种矿石——玉石,把工艺美术品中的这个古老品种——玉器,溶进一种(或数种)哲学思想,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儿的论述,正式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并借助于比较普遍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风尚和习俗,去培养人们内心的信念,去帮助巩固和发展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玉的”道德楷模说”应起源于商周时代而形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其代表性的论述莫过于(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一节。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韬者,何也?为玉之富而晤之多歌?孔子曰,非为辖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大昔者君子比德干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纷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情越以长;其终础然;乐也;推不论瑜,榆不掩暇志也;罕尹旁达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璃特达,信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所论述的由玉体现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共十一种德性,其原则和规范围然是和封建杜会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可谓儒家道德规范大全。和孔子观点相仿的还有管子管子也有一段论述:
    夫玉之所以资者,九德出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墨,义也廉而不纠行也;鲜而不垢,法也折而不挠,勇也;取适皆见稿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是以为符瑞。
    此外,《五经通义》曰: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另《说文》释玉为:“石之美有五德者。”其对五德即仁、义、智、勇、辇(洁)的注解为: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船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伎,挈之方也。
    以上各种论述的共同之处,都是把玉石在质地、光泽、硬度、纹路、音色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体现出封建道德的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体现了封建道德和天命论的关系。天命论是讲天有意志,认为道德是上帝赋予人们的先验的东西。孔子就说过:“天生德于予。”自命为受天之德。天德秉赋于人,是为“人德”。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在儒家看来,也是老天赋予的。于是他们借物象形,把玉石和天德巧妙地粘合在一起,煞是天衣无缝。另一个是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为仁以及孝憔等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据于土地等级制的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状况。帝玉将相各级官吏自塔顶按品级依次向下排列,进行着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百姓则处于塔的最底层,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为了维护这种宗法和等级关系,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忠君、孝亲是其最基本的核心。而这一类伦理却硬是通过玉石的天然品质来进行宣扬和传播,作为要求人们遵守效法的样板。道德一旦形成,就不是消极和中立的。它既是经济基础的反应,也能对其起积极的反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玉文化中的道德楷璜的内容。
    2、以玉为玺—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的恋玉情结
    自西周以来,玉人典章;玉器成为君权神授的形象代表,于世间万物之中荣登至等地位。自秦以后,以玉为全;做成天子神器,成为赋有上天之命的国家政权法制信物。
   (1)古玺传承刀光血影
    公元前221年,当寨玉赢政扫平六国初定天下之时,即创立了六袭之制和传国玉主。为处理国事之用,则有皇帝行垄、皇帝之袭、皇帝信全、天子行空、天子之级、天子信垄,各有所用。除此之外,另制一枚代表天命皇权之努,取蓝田之玉,琢玉购虎纽。全文为‘受命于天,既寿十昌’八个大字,系丞相李斯所书,玉玉孙寿镌刻,此即大名鼎鼎之传国玉玺。
    玺者,玉印也。秦以前即有,如《周礼》之中多有货贿用空,玺节之记载。自始皇帝起,努便严格规定为天子一人专用,成至尊之称。除天子外,任何人不得用单。故《说文》曰:玺,玉者之印也。古人造此字,从尔从玉,意为上天授尔国家土地,尔当还承天命室而守之。或曰以玉标志最高政权,其意义引申为上天授尔宝玉为天下君,尔当宝之以执掌天下。由此便知这传国之势非其他六空可比,确系天命之象征,唯君临天下者方能使用。反过来说,谁宝而有之,谁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故传国红一经问世;便为世人瞩目。由于赢政治袭之举发生在春秋战国之后,历史上卞和献璧及街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早已传得家喻户晓,故亦有传说始皇之垄即为和氏璧所琢;将这“天下所共传宝”与传国里联系了起来。然是否当真却漫无佐证,由此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此以后,围绕着这枚传国玉玺发生了一代代争夺杀伐,上演了无数次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历史话剧。
    传国玺在秦时由始皇帝传之二世,再传之婴。惜乎暴案短寿,三世而终,历时仅一十五载,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年军直逼咸阳,案子奉此传国玉级伏地投降。五年后,高祖即天子位,承秦皇制度。自此,此罂平静地深藏于汉宫达200年之久直到玉莽之时又发生了重大变故。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应算得上是富窃神器的专家。他原是以外戚身份人朝为官扶持汉室,曾官大司马、封安汉公。国家大事皆由玉莽作主,其位不为不显赫。当是时也平帝在位,不过是一个12岁的孩童,还属王莽子侄之辈,竟不能为王莽所容。公元5年,一次王莽用椒酒给平帝上寿,次曰平帝便得重病渐次致死。莽即从刘姓宗室中再选一名两岁的子侄登基,此即史书中所谓“孺子刘婴”。王莽自称摄皇帝,其实,这只是操纵朝政的一大手段而已。三年之后,王莽即推翻刘婴,自立为帝,改国号“新”。唐白居易诗曰:“周公恐惧留言后,王莽卑谦末篡时。”颇入本三分。
    王莽篡位时,心中最牵挂的是那枚标志为天命神授的传国玉单。该全原一直在王莽的姑妈太皇太后玉政君手中保管,玉莽向太后索要,太后不肯相让。玉莽又派大臣玉舜追逼,受到老太后的严词痛斥。
    王老太后说:“你王莽父子因宗室之便,仰仗我汉家之力,方得以累世富贵,以至于位极人臣,想不到现在竟乘我皇室孤单,以为便利,夺我刘姓天下,一点都不顾往曰的思义。像你这样的人,连猪狗都不如。普天之下有像你这样的亲属兄弟吗?而且你既然自封了皇帝,自当重定一套金匾符节,更换你新的朝服制度,更应当重新制作你自己的玉努,使之传之万世,才能算是你的作为。为什么一定强要我这颗不吉祥的亡国之势呢?我汉家老寡妇,必将不久人世,想与此给一同安葬都不能办到,你王莽何其歹毒也。”
    在王老太后的口中,至尊至贵的天命神变被说成了亡国不祥之努。孰是孰非,想必读者自明。然痛斥归痛斥,想不交出是不行的,老太后不得已将此给摔在了地上。王莽得实之后喜不自禁,特意摆酒庆贺。据说此单竟被摔坏了一角,只好用黄金镶补了起来,民间自此始有“金镶玉”一说。
    王莽在位也不过十数年,其间有一西汉远支皇族刘玄起兵,开初加入绿林起义,后被拥立为帝,号曰“更始皇帝”。公元23年刘玄率汉军攻克长安,将王莽斩杀于渐台,新莽政权土崩瓦解。传国玉单复归汉室,落入更始之手,此时距王老太后驾崩方十年耳。
    然好景不长,公元25年赤眉义军复又打进长安,更始帝不得已向义军投降,传国单又落到了赤眉军所拥立的刘姓后裔帝君——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手中。从上述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汉末年,围绕着传国全所发生的政权变更,充满了奸邪和杀戮。到了东汉末年,其争夺杀伐上演得更加激烈。
    新莽末年,原汉高祖九世孙刘秀起兵反莽,加入义军,公元25年自立为光武皇帝,后定都洛阳,发兵围剿赤届军,迫使刘盆子投降。传国里传到了刘秀手中,并由此在东汉一代传了12代皇帝,又历时200多年之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是外戚和宦官火并,继而引发董卓之乱。废少帝,立献帝,东汉玉朝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三足鼎立。连年战争,城垣凋敝,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汉掌全官曾于战乱之中将传国经投于并中。时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在征讨董卓的征战之中,于并内得此宝级,使之变为家藏之物。但此事技袁术得知后,因袁术久有借逾之心,使扣留孙坚夫人,抢夺了该组。而《三国演义》则将这一段写成孙坚死后,其子孙策带兵投靠袁木。为了替父报仇并恢复江东霸业,孙策以家父所遗传国玉级为质,向民术借兵攻打江东。袁术大喜,立即提供兵卒3000、战马500匹,还特意封孙策为析中校尉、破寇将军。孙策以此夺回丹阳、会稽等江东六郡,重建基业。后孙策中诉而死,遗位于孙权,此是后话。然传国级落入了袁术手中。袁术死后传国缴一度又复归献帝,但最终落入曹操之手,以至于后来又上演了一出曹氏得努失级的历史悲喜剧。
    公元220年,曹操死。次于曹丕袭父爵,称魏玉,继而便操纵一班文武官僚,声言汉作已终,逼献帝交出皇位。所谓效尧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禅于魏玉。献帝不允,丕则陈兵大内,大闹宫廷,追逼玉级,新杀符宝郎,迫使献帝于同年十月卜地繁阳,筑三尺高台,亲李传国级,请曾丕登台受单,代汉称帝。而献帝反疏于台下,由曹丕封为山阳公,着即曰离京,非官召不许人称,演出了一出逼宫夺位的闹剧。这是曹氏得级的故事。但人们还想不到在45年之后,曹氏又演出了一出剧情完全相同的失玺故事。
    公元265年,司马上继晋玉之位。此时,沈帝位已传至窗操之孙曹奥。司马炎带创人宫,辽曹克按照当年曾三绍汉的做法,重修受禅台,由克亲奉玉单,请司马炎登台受单、代魏建晋。而共则跪伏于台下听命,被封为陈留公,着出京住,非宜召不得进京。可谓一报还一报,历史意此惊人的相似。《三国演义》有待曰;“魏吞汉宣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又曰;“晋国规璜如玉,陈留琮迹似山阳......”
    自此,传国级由魏归晋,在晋室相传。
    早在曹魏之时,有一位匈奴人刘渊,曾担任汉军匈奴部落的统帅。西晋末年,司马氏发生乱。刘渊乘机起兵反晋,攻城掠地,至公元308年,刘渊自称汉帝。后刘渊死去,其子刘聪继位,抗大将刘耀、石勒,先后攻洛阳、陷长安,俘杀肾帝、晋憋帝,灭西晋玉朝,传国纷落入刘聪之手,后刘聪传位于儿子刘果,再传于刘用,时已改汉为赵,史称前赵。传国级已传承至十六国时期。
    公元319年,原刘洲手下大将石砌自称大单于,公元329年灭杀刘耀,次年改称皇帝。此对赵世系之始,由此,传同级传入石勒之手。公元350年,后赵大将军石闲自立为帝,恢复原姓冉,改号魏,史称电问。传国缓落入冉闵之手。
    自冉闵以后,传国组于南朝来、齐、梁、席转相传,以至后来防灭陈,唐天晴,世代相装。
    五代十国时期,传国玺久经忧患。唐朝末年,宜都节度使十温叛唐,于公元907年度哀帝李杬结束了近300年的大唐江山建后梁,缴入于朱温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动灭后梁,定都洛阳帝,全为庄宗所得,后相继传于明宗李直、问旮从厚及潞玉李从用。直至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树叛后唐,引契丹军大败唐军,攻陷洛阳,致末帝李从阿带全家老小钢玉界登玄武按自焚身亡。从此以后,世人不再闻传国变之琮迹矣。
    传国玺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天命。天命论作为一神哲学思想,有文字可据的,而始于商。到两周末年,人们对这个理论就开始产生了怀疑。战国时苟况更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但是将天命论用作统治之术部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在占代哲学观念中,天是万物的本源,是主宰一切事物的最高神灵。天命是天帝的旨意和命令,那么,天的意志是通过什么传达给人间的?通过什么样的媒介传达的天意才最为人们所伯服,这就是玉,天命附着于玉。玉能证明皇帝所代表的是真正的天命。而且,工具有永恒的脸力。此所谓天上有玉皇大帝,人间有真龙天子是也。传国组将这个逻辑推崇至极至难怪乎演义了那么多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
   (2)赝伪不绝欺人诬天
    唐代是否真有传国级,是很令人怀疑的。按照欧阳修撰《新唐书》的说法:天子有传国染及八变,皆玉为之......。在这一段史录中,凡八单皆有名有目,唯传国级仅一笔带过,无任何具体内容。若果真是秦朝遗物;还不人书特书,此令人疑者之一;在八级之中,有两枚特别重要:‘神级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级以封神礼神。’原来在唐代,传国空的政治功能已由神望和受命组代替。即使还有素组在,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作用,这是令人疑之者二;早在欧阳修之前刘响撰写《旧唐书》时,竟无有传国组一字记载如后果有此物,刘响不可能不写下来,此令人疑之者三,至于《辍耕录》等说传国象曾一度入于突败后又复归于唐等语,城难以考证,此令人胜者四。把此,最令人信服的还是;唐本无此物。故由此亦可报之,传说小关于唐以后的种种说法,恐无案可稽矣。
    宋一代,在天命玉宝和传国组上可谓做尽了文章。经查《宋史》,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时,并无秦势一说,只是承继了后局郭威所制之皇村承十受命之宝”。另太祖自刻了一枚‘大家受命之六’,如此而已。到宋太宗赵光义之时,又自制‘承天受命之宝”。从此以后,凡新帝继位,都要自造一架,为“皇帝恭见天命之宝”,证明自己是奉天命而做的皇帝,以此来统驭天下。有一件金是很能说明一点问题的:嘉枯八年(1603年)宏仁宗赵仙驾崩,英宗赵晤将仁宗的受命宝用以为葬。翰林学士上还等奏曰:‘受命尘者,尤昔传国望也,宜为天子信器不当改作。’众大臣谏阻受命宝就如同以前的传国玺,应该一代代传下去。英宗根本不听,毅然将其非入其陵寝之中,自己另造了一枚受命之宝。这件史实至少能够说明,秦界在来代也是绝对没有的事。
    皇帝们是无论如何不能没有受命宝的,因为玉宝代表天命,没有天命怎么能做皇帝呢?这是自古以来天命神授的传统。所有宝级,一律得以玉为之皆因只有玉才能代表天命世间无任何他物可代之。此来代猪帝乐此不疲的原因。
    但是既然向往天命,完全靠自造的玉级总觉得有点欠缺。真正的天命应该由上天来应验。这恐怕也是后代皇帝们的一块心病。所以,当向选的神空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的时候,与此有关的其他花样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中玩得最多的,就是从俄讳神学中学来的天降神瑞的把戏。
    绍至三年(1096)来哲宗赵煦在位时,突然传来一个故事;咸阳有一个叫段义的老百姓他在家乡掘地时得到了一枚玉努,据说出土时还有光照室。经札部、御史、翰林多方考证,结论竞为“非汉以后所作”,果真是秦代国玉组,真乃上天所界。君臣上下感天动地,特意择定吉曰,斋戒祭祀,告庙改元,恭奏天地社稷,是为国家最隆重的大典,直闹得不亦乐乎。然毕竟信之者则有,不信之者则无。这边厢沸沸扬扬,可那边厢却议论很大。《来史?李公潮传》曰其“渚儒言人人殊”可见当时朝野就有不同的争论。后来,这枚级传到宋徽宗赵伟的手里,终不信之,‘黜其全不用’。段义掘地献玺的事终于有了一个否定的结果。
    宋徽宗虽然是一个倒霉的皇帝,昭康之难,被金兵掳获和儿子一道成了亡国之君是后死于五国城。但他却很热衷于天命之组,经他自刻的有两枚一曰“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为镇国宝;另一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为定命宝。这一切都没有能挽救得了他国破家亡的命运。镇国也好;定命也罢,天命究何在哉?赵煦的树戏,到元代又玩了一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94)有一北方大师国国玉之孙名曰“拾得’,因家境困窘,其妻以家藏古玉印出售,报至御史中丞崔式并召监牢御史杨桓辨识,竞确认果系案传国玉贸为此还特意写了一篇考证文章曰元御史中丞崔或进传国努笺’;备述自奏而汉、自汉而晋、自晋而隋唐之历代传承情况,即大致如上文介绍之悄形。其实,明眼人一望便知,这是一篇杜们的文章。
    文章写道,当崔或取视此玺时,但见:“……别有仿佛若命,字若,寿字者,心益惊骇,意谓毋乃当此昌运,传国缴出乎?即召监察御史杨桓玉,即读之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此传国宝玺文也。闻之果合前意,神为肃然。一个堂堂的中丞大人,能写上这样一篇洋洋千言的绝妙好词,却连玺文上的八个字都不认识,只是看到好像有“命”字、“寿”字,心里既惊又怕,快喊来监察御史,一望果然是此,情立即庄重严肃起来。如此文章,台之痕跃然于纸上崔或等辈,扭捏之态现于文中。人们一看便知是编造山来的东西。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杜撰出这样一通文字和东西呢?该文又说:‘兹当宫车晚出,渚大臣检议迎请皇太孙成宗龙飞之时,不求而见,此乃天示其瑞应也。”这就将该文的目的暴露得清清楚楚了。
    至元三十一年初,正是忽必烈曰崩之前;因皇太子早年已卒,众臣协议由皇太孙铁穆耳继位。正当此时,传国留自天而降,天命瑞应及时显现,竟会如此巧合。读者自知,古往今来,究竟有几个瑞应真是上天显示的呢?
    到了明代以后,还有人玩这种把戏,但越来越不为人所信了。如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17),邹县(今陕西户县)玉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经。陕西巡抚熊狲以为素组复出,特意献于朝廷,却反遭礼部尚书傅瀚驳斥:盖秦级亡已久,今所进与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慕秦级而刻之者。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单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级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赔笑千载。不过想来也确实可笑,如此作为,不但欺过于人,而且诬陷于天,还有什么天命可言?故傅瀚之言诚期惴也。如果说像来哲宗、元成宗等华之作伪是上有所好,那么,如熊羽辈之作伪则为“下必谀之”了。
    清乾隆三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奏献玉宝,亦云江苏宝应县挑河民玉掘地得之,而且级文亦为‘受命于夫,既寿永昌”。清高宗定为前代好事者仿刻,仅视为玩好旧器而已。不过,乾隆对这个问题认识是比较清楚的。他曾说:“若论宝,无论非秦级,即真秦垄,亦何足贵?’他在《国朝传宝记》一文中还写到:“联尝论之;君人者在德不在宝。宝虽重,一器耳。明等威微信守,与车旗章服何异?德之不足,则山河之险、土宇之窗,拱手而授之他人。”故宝器非宝,宝于有德。古老得前代符宝,君臣色动矜耀,侈为瑞赃者。”毕竟时代不同了,认识已大不一样。玉级虽重,器物而已。乾隆之语实属言简意赅。古往今来,附着在传国缴上的崇神粑玉、天命皇权的观念显然已经大为褪色。即使真有和氏璧、传国经再现,乾隆帝大约也不会用15座城池去换了。不过,清代所用之玉肇,无论就玉石材种、形态数量、雕琢技艺而言,都是历史之最。清官交泰殿藏玉努25枚,前两枚就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盛京藏10枚;第一枚也仍然是“大精受命之宝’。无论如何,作为封建玉朝的皇帝,他总是离不开天命的罗网的。人们大约不会想到,在清朝灭亡之后;居然还有人偷偷刻了一枚玉级,此即窃国大盗袁世凯,孙中山先生为废除封建帝制奋斗,了一生,在他执政的任何时期。未有过一个“玺’字的印文,勘叹高山仰止。而袁世凯在1913年窃任大总统之后,竟刻制了一枚中华民国之努”,预示其隐有待机复辟帝制的计划,实即责土一杯。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