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传承创新 打造本土品牌--新疆知名玉雕师邵飞专访

返回 分享

勇于传承创新 打造本土品牌--新疆知名玉雕师邵飞专访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作者:苏长勇   2008-03-03

点击这里 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玉界》电子杂志版
本文章来自《玉界》电子杂志 >> 点击阅读

    作为新疆玉雕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邵飞目前虽然还不是玉雕大师,但他的名声在圈子里已经叫得比较响了。其实,早在90年代初,他就跟随马学武大师去上海学习玉雕,就资历来说,并不算新秀。
    邵飞最擅长的是人物摆件,业内认为,他的作品创意巧妙,造型生动,雕法精细,富有灵气。“他的能力挺强的,被认定为新疆玉雕大师只是早晚的事情。”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与很多从事玉雕的人一样,邵飞的性格并不张扬,不喜欢抛头露面。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执着于玉雕的手艺人,永远成为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一件件有瑕疵的玉料变成精美的工艺品。
    和邵飞交流是一件很舒服的事,为人爽快的他谈起玉雕创作来总有说不完的话,而对于新疆玉雕行业面临的问题,他也会表示出忧虑。从他的言谈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种责任感也正是新疆玉雕业所需要的……


    上海8年的求学之路

    邵飞从小就很喜欢美术,高中毕业后,他拜新疆玉雕大师姜庆为师,学习玉雕。1992年,他和其他12个新疆玉雕界的新生力量跟随玉雕大师马学武前往上海学习,而这一去就是8年。
    回忆起当年在上海的生活,邵飞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真的很艰苦,每个只有30元工资,但大家都很年轻,拼尽很足,互相比赛,互相竞争,氛围很好。”
    他说,在上海学习期间,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严格的老板。“他是台湾人,是一个很好的鉴赏家,对工艺的要求很高,我的技艺就是被逼出来的。”
    90年代初,上海做青铜器、瓷器的人比较多,而从事玉雕行业的人却很少,玉雕方面的书也很缺乏。为了拓展思路,他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到市区去转,而外滩则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艺术其实是相通的,要学会触类旁通,从其他题材中可以吸收创作的灵感。”
    几年之后,与他同去的师兄第都陆续回到了新疆,只有他一个人继续留在上海。
   “看到他们纷纷回新疆发展,并有了自己的工厂和店面,我也曾想过回来。但是,为了能多学到一些东西,我还是决定再坚持几年。”
    在上海的8年时间,邵飞的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他对玉雕创作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做玉雕一定要站在中立的位置,不能一味地迎合顾客的需要,但也不能太自我,要找到合适的点。
   “上海懂玉雕的人很多,顾客的要求也较高,这样会促进玉雕工艺师自觉地去提高技艺。另外,上海是沿海城市,各种艺术门类都能得到认同,创作空间很大,这种氛围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上海8年时间,我最大的收获是思路拓宽了。”

    精益求精    宁缺毋滥

   
2001年,邵飞回到新疆创业。2003年,他在北园春开办了自己的加工厂,随后又在玉器店比较集中的八楼附近开了自己的专卖店——玉无双。
    虽然已经是一名商人了,但邵飞却说,其实自己仍然是一个手艺人,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人。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邵飞认为,玉雕创作一定要因材施艺,要根据原料本身的特制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要体现出与众不多的创意。
  “一次,我买到了一块红皮的羊脂玉,料很好,朋友建议我做老虎。其实,做老虎也可以,但这样就太普通了。我思考了几天,也没有想到好点子。一天,我拿着这块玉在灯光下照,发现肉里有一缕缕黑色,很象狂草的’寿’字。我的灵感立刻就有了。我利用这些黑色的纹路,在正面雕了个‘寿’字,背面雕了一个八仙过海,作品的名字就叫福山寿海。这是典型的利用缺陷做文章的例子。”
    邵飞说,自己创作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尽量不重复。“我每年出不了几件作品,但做出来的一定是精品。玉雕创作构思很重要,必须要有大胆的想法,如果没有成熟的构思,我是不会轻易动手的。”
    对于邵飞来说,作品少并不代表他缺乏创作的激情,创意枯竭,只是他对玉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任何对玉不负责任的做法,在他看来都是不可容忍的。
    谈话中,他拿出了几件在市场上购买的不成功的玉雕作品。“这些料都很不错,但是雕工太差,题材也太俗气,现在也没法改了,非常可惜。”
    目前,市场上玉料涨价很厉害,顾客对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邵飞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前几年,新疆市场对工艺的要求很低,可以说是‘九分料,一分工’,只要料好就行,客户对题材也没什么概念。现在,这个情况慢慢有所转变。我认为,在创作上即使慢点也没关系,一定要有出精品的勇气和态度,在技艺的提高上花费更多的和精力。”
    他说,自己七八年前构思的作品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不是没时间去做,只是条件还不成熟,有料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让自己无法轻易付诸行动。  
   “一件作品刚做出来的时候自己可能感觉很满意,但过一段时间再看,可能还会看出问题,这说明你的技艺提高了。”
    邵飞坦言,目前仍然处于经验的积累阶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追求的目标。
   “条件成熟的时候,我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我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店面的管理上,以后会精力更多地放在创作上。”
    这两年来,在新疆宝协举办的国石玉雕评选中,邵飞的作品多次获奖,这也是对他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

    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在交谈中,邵飞一直在感叹,现在学习玉雕的新疆人越来越少了,很担心新疆玉雕业有人才断档的一天。
    从艺18年来,邵飞带的徒弟已经不下五十个,全国各地的都有。现在,在他的玉雕厂学习的人也有十几个,但新疆本地的却非常少。
    他说,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身子,他们吃不了苦,嫌工资低,一般学上一两年就走了。“我曾经到河南考察过,那里学习玉雕的学徒非常能吃苦,大冬天的在院子里雕刻,手冻得通红也没有人叫苦。新疆孩子缺少的就是这点。我一直在给学徒说,千万不要把玉雕看成是挣钱的行当。现在,我店里有一个乌鲁木齐市的小伙子,很有悟性,也很刻苦,我会好好培养他。”
    邵飞认为,师傅和徒弟其实是相互促进的,他希望所带出来的徒弟都能独当一面。面面俱到不可能,但要有自己的特长。他表示,会毫不保留地将学习到的东西传授给弟子。
    刚回到新疆的时候,邵飞曾经提出做新疆人自己的玉器,从现在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要走。但他说,自己会坚持下去,要为新疆的玉雕事业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同一快玉料卖原料和卖成品价值相差悬殊,因此,要大力发展新疆的玉石加工业,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新疆不仅是原料的产地,更应该成为产品加工生产基地。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也是基础,需要新疆玉雕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付出努力。”
    邵飞深有感触地说,从事了18年的玉雕事业,玉已经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玉很神奇,一旦钻进去了,一辈子都难以割舍。我正处在创作最好的年龄,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出更多精品,不辜负前辈艺人的期望……”。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