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小娘子”来说中国古代象文化

返回

从“三小娘子”来说中国古代象文化

2015-04-21 14:57:11

  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的“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与“祥”字谐音,故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在云南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更是吉祥与力量的象征。

  在中国,“象”最早见诸史册的记载可能就是《三国志》中“曹冲称象”的典故。

  而人工成规模、成编制的饲养大象的最早记录,可能就要到两宋时期了。南宋时期,临安城中甚至曾经出现了一头家喻户晓的明星级大象——三小娘子。

  听听,三小娘子,多温柔乖巧的名字啊,一听这个名字,大家可能立马就会联想起一个小鸟依人的江南女子吧!但其实认真想想,觉得这个名字安在一只温顺乖巧,虽体型硕大,却不失灵巧优雅的大象身上,其实也并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呢。

  两宋时期,设有专门饲养大象的官署机构——养象所。养象所属群牧司,掌皇帝车舆,负责“调御驯象”。也就是说,养象所负责的其实是养象、驯象及仪仗、表演等事务。据记载,北宋时,凡有重大活动,一般是先以马车开道,马车之后,旌旗招展,配以鼓乐,七头大象则紧随其后,前往宣德楼,并在宣德楼前进行表演。

  据说表演的程序是先往返几圈,接着齐刷刷地排成一行,面北参拜,同时用鼻子发出参拜的响亮的声音,可谓精彩纷呈。而每到这时,御街上都会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人。

 

青玉摆件-吉祥太平

  ‍‍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训练其他动物,单单就来训练这些大象来做仪仗队呢?

  这可能跟大象的来源有关。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不产大象的,因此两宋时期的大象,几乎都来源于国外的进贡。别的且不去说它,只说这个万国来朝的噱头,任何一个好面子的皇帝只怕都无法拒绝。

  窃以为,两宋时期的人们所以那么喜欢大象,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亲善憨厚的外表和精彩的表演,另一方面,可能也与它们所代表的吉祥寓意有关。  

  出于对大象的喜爱之情,人们还将许多美好的寓意加诸在象的身上,单独的象,既有吉祥的寓意,又可暗寓封侯拜相;大象驮瓶,有吉祥太平之意;与蝙蝠相偕出现,寓意吉祥有福;与花草树木相映衬,则是万象更新;与鸡在一起,又可表示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