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9
中国古代的礼节大至天地君臣的祭祀朝拜,小至人的行走坐卧都有明确的规定,而这些明确的礼仪每一项又都有着自己明确的载体,这些载体或是服饰器物,或是动作行止。
玉正是《礼记》中的服饰器物之一。对于君子来说,一方面她是要求——应该如何用玉,另一方面她又是体现——实际怎么用了玉,正是她,在很多方面塑造了具有美德的君子的形象和威仪。
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堂上不趋”,“持玉”亦“不趋”(即端着玉器,不能快走,跨步动作要做到稳健协调),而“受珠玉者以掬”则是说受珠或者玉,应当身体前倾,作鞠躬之状,两手平举至头部以上而共承之。这两者说的是持玉行走和受玉的礼节,这两个礼节正是一个具有君子德行的人在进行与玉有关的上述活动时所应该有的风度行止——因为只有君子在持玉受玉的时候才需要这样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至于庶人恐怕也没有这些要求吧。
《曲礼下》中说“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说的是拿的是璧琮之类垫着束帛的玉器,袒衣相授受;拿的是圭璋之类没有垫的玉器,则披外衣相授受。尽管我们今天已经不太明白这两种接受方式有什么样的含义和区别,但是它们是作为君子在行使相关的行为时必须遵守的礼仪这一点则是毋庸置疑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也正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礼节的概念,不同的人因礼节的相通而产生认同,并最终在精神的层面上形成了一定的群体和等级,从而将他们自己与其他社会群体区别开来。
对于祭祀宗庙的用玉,《礼记》也有明确的说明和规定,就名称来说,它已经从世俗中的玉变为了“嘉玉”。顾名思义,“嘉玉”就是好玉,祭祀祖先,当然要用好玉了!
《月令》中,更是对天子四时用玉做了详细的规定,孟春之月“服仓玉”;孟夏之月,“服赤玉”;孟秋之月,“服白玉”;孟冬之月,则“服玄玉”。这些讲究都是根据古人对天时和星宿的理解来制定的,在古人看来,这样做无疑能够取悦于上天,从而得到它的赐福。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玉文化的内容,就我们今天的中国现代玉文化来说,很多的古代礼仪——特别是用玉礼仪,早已因其繁琐和其封建社会迷信思想的定位而被淘汰。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适当的礼节是永远不可缺少的。现代玉文化提倡更高层次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心的和谐,这些和谐的实现,都离不开适当的礼仪,离不开以这些礼仪为人生行为准则的可以称作“君子”的人们。
其实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仍然离不开古之君子遵守的礼仪和他们做人的道德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离不开浸泡在古之礼仪中的古人的那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离不开浸泡在古之礼仪中的古人的那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敬畏之心;人与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浸泡在古之礼仪中的古人的那颗“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悲悯之心;而人的内心的和谐,也离不开浸泡在古之礼仪中的古人的那颗“不怨天,不尤人”的豁达之心。
一个胸中充满博爱、心中常怀敬畏;对人长存悲悯、对己永保豁达的人,自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现代“君子”了!
和田玉中的青白世界
青白玉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状,质地细腻致密。理想当中特别白的正“白玉”产量并不很多,大部分“白玉”都带有青、黄、灰、褐、粉的色调,“青白玉”反而是其中的佼佼者。
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鉴定
摘要: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鉴定主要从颜色、外形和硬度等特征着手,主要表现在颜色浓艳、不自然,色调单一,“浮”于表皮。染色和田王的感官鉴定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多观察、多实践、多积累、多总结,这样在鉴定中...
精美绝伦的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宫廷中是非常名贵而特别的一种,用精美绝伦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痕都斯坦本为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有一种说法,“痕都斯坦”这个地名是乾隆亲...
玉友说玉——和田玉的细度、致密度与交织度
所谓读玉就是对玉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玉方法,同样对于白玉的玉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开料师傅来说,料的硬度高,切得时间久,料对锯片有粘力,切边整齐不出毛口等等就是玉质好的表现。对于雕刻师傅...
玉友说玉——肉眼如何识别俄罗斯玉
现在,和田玉俄料品种,已走进任何一个出售和田玉的商场,几乎50%-60%为俄罗斯玉。而且其价格并不便宜,动辄几千几万十几万。如果仅仅从外观上来看,俄料的色泽、皮色也都较为惹人喜爱,并且色泽偏暖色与和田玉的色泽偏冷色更能让人所接受。俄料以及一些含透闪石成分的玉料与和田产地玉相比较,主要的特征就是韧性不够。比如和田产地的青玉在新疆人们可以做成核桃形,向水泥地上砸去弹回又抓在手里而青玉不破,这一特征除和田产地玉以外,任何含透闪石成分的玉料都做不到,这也是和田产地玉弥足珍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