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玉说蝉

返回 分享

谈玉说蝉

    2009-08-01

我国的玉器历史悠久,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特殊用途的品种,玉蝉就是其中之一。

“风之凄绝,无如衰树寒蝉,泣露凄风,如扣哀玉。回听高柳雄声,火云俱热,至此易响,时异势殊,大抵类似。”

上述五十字不到的随笔为明代万历年间文人吴从光《小窗自纪》的一篇,专咏寒蝉:几分悲秋而又不失高洁的情怀,让人领悟着生命的销歇,世态的炎凉。

蝉虽为秋虫,古人却以为蝉性高洁,“蝉脱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出于污泥而不染,一直受到推崇。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玉蝉,并分类为冠蝉,作为饰物装点于帽上。一种为含蝉,也称玉含,置于死者口中,取蝉于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之意。玉蝉在汉代极为流行,造型简洁,线条干练,刀刀见锋,所谓的“汉八刀”在玉蝉的制作上最为典型。

正是蝉的清高声远、洁身自好多少年来一直被历代文人咏叹自诩,并由玉蝉引申到绘画,以及文房用品的造型工艺上,清晚期的水滴,形似神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甚至于文人用的墨,达官贵人吸食的鼻烟壶,都以蝉为造型,这些东西都有小巧、精致、逼真的特点。
 
蝉是人们常见的昆虫,由于它鸣声响亮,生活习性奇特,因而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玉蝉出现,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可见蝉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已经问世好几千年了。

玉蝉就其用途,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为佩蝉,顾名思义,是专门佩带在人身上以作装饰和避邪而用;另一种为冠蝉,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还有一种用途较为独特,被称之为含蝉,这是一种专门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在我国汉代,玉器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新品类,即成套的丧葬玉,在此之前,虽已有用于丧葬的玉器,但成系列出现还是在汉代。汉代人讲究厚葬,他们认为用玉随葬可以达到使尸体不朽的目的,因此人死后要用玉做成所谓的“九窍器”来遮盖填塞身体的孔窍。其中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称之为玉含,而玉含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含蝉。

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

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玉蝉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汉代的玉蝉,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其后的玉蝉,纹饰渐趋繁缛,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早没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特别是器物边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这也是判断是否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

佩蝉、冠蝉和含蝉的区别在于:佩蝉在头部有对钻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带;冠蝉则于腹部穿眼,眼形有直穿眼也有象鼻眼,可以穿线固定在帽子上;至于含蝉就不需要穿什么洞眼了,三者是不难区分的。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