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学武 2010-03-08
和田玉子料
和田玉的各种皮色是经历数万年的地质运动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玉是体、皮是衣,先有体后有衣,皮可以作为鉴别和田玉是籽料还是山料的标志,也是美化和田玉的装饰品。
现在玉石市场有一种观念,即带皮的玉才是好玉。有的消费者在购买玉石时,十分注重外皮,专挑带皮的买,这是否合适呢?首先我们应认清什么是和田玉的外皮?
从矿物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玉的色皮还是原皮,只是和田玉的保护层,皮色是和田玉的外部特征。有关玉皮的说法概括有几种:
1、璞。古人把蕴藏有玉之石或未加雕琢之玉称之为璞。璞也有皮的含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璞中藏玉,其外皮曰玉皮”。
2、沁或浸。有的专家学者把玉器经长期浸泡形成的不同氧化色称“沁”或“浸”,也有人把籽料次生氧化色称为沁色。
3、氧化作用。这是矿物学家的称呼,由于和田玉长期在河床中浸泡,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二铁。
大多数玉的皮,都是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经过长期浸泡等条件在籽料外部形成的各种皮色。这种皮色,其形状千姿百态,可以说无一相同。有的像云朵状,有的像弧线状,有的像散点状,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不规则;其颜色也丰富多彩,如秋梨皮、枣红皮、虎斑皮、葵花皮、洒金皮、乌鸦皮、鹿皮、桂花皮、芦花皮……
和田玉的皮分色皮和玉皮两种,色皮因玉的地质结构、生成条件、年代的长短不同,厚薄也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在1毫米左右。而玉皮为和田玉包裹的围岩。
眼下的和田玉市场重皮似乎成了流行病,爱皮重过赏玉,甚至一皮遮百丑。只要皮好价就高出一大截,玉质、油性、韧性、密度、硬度、光泽均不以为然。如此爱皮,势必干出“买椟还珠”的傻事。这也催生了造假皮现象成风,假皮造得让人难辨别真伪。许多玉雕大师无不痛心疾首地说:“由于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分辨不清各种玉料产地以及相应的品级,只好单凭皮色来鉴别是否为子料,最终陷入只沉迷于皮色而忽视了玉料本身材质的收藏盲区。”
玉雕收藏者的这种偏好,也直接影响了市场销售趋势。由于大部分爱好者只会认皮色和白度,不少人贪图小利,认为多花几百,上千元钱(四五年前的价)就能购买到所谓高档的“红皮”、“黄皮”等籽料作品,这促使了假皮的泛滥。
和田玉的皮色,大多是在玉的质地密度不大、硬度不够,尤其是在有绺裂的地方,通过氧化着色,真正的好玉是“吃”不进去色的。
真正懂和田玉的人,只会把玉的皮色视为美人之衣,恋花之蝶。把和田玉的皮色剥去,内在才是美玉。玉是体,皮是衣,先有体后有衣,皮是美化和田玉的装饰品,皮可以作为鉴别和田玉是籽料还是山料的标志。因此,和田玉的美主要在自身的“体”上,而不是皮。
玉石爱好者应善用紫外灯鉴别和田玉
使用紫外灯能帮我们:鉴定宝石品种;判别某些天然宝石和合成宝石;帮助鉴定天然钻石和仿制品;帮助判断某些宝石的优化处理;帮助判别某些宝石的产地。
真or假——关于和田玉鉴定证书
近年来,黄金价格的一路走低使很多人开始将目光转向玉器收藏,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新手。因为是刚刚入门,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玉器,玉器鉴定书就成为了他们鉴别真假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玉器的鉴定书是否真的可信呢?
玛纳斯碧玉 地方标准和编制说明
新疆历史悠久,盛产宝玉石,素有“宝玉石之乡”的称谓。被古人称为“昆山之玉”的和田玉更是古今闻名,享誉中外,在宝玉石市场上深受欢迎。然而在新疆北疆玛纳斯县一带的天山深处,还盛产碧玉,也被称为“天山碧玉...
和田玉课堂(一)
本文章来自《玉界》第四期,《玉界》由中国和田玉网制作,新浪网联合发行。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电子杂志版 点击这里进入《玉界》电子杂志专题页 1、和田玉的黄玉是如何界定的,严格意义上正宗的黄...
玉雕艺术创作——探寻深化自然之美(二)
崇尚和深化表达自然之美,就要求艺术家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创作,摒弃功利性因素,才能更好地体会和创造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