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学研究院网站 2004-11-04
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必然有所反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在中国古文化中出现得较晚,文学作品的诞生便大大晚于玉文化诞生的年代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之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不幸爱情遭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元明杂剧《玉玦记》、《拾玉镯》、《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红楼梦》,从女娲补天遗石──通灵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总之,正如一句老俗语所道的“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样,玉、玉文化给予中国文学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转自:中国文学研究院网站
大道至简 | 玉雕的减法艺术
根据玉石本身的属性,减去玉雕中不必要的元素,更能凸显雕刻的主题效果,很多情况下,玉雕都是一门做减法的艺术。
和田玉在我国古玉器中起重要作用
通过对文献记载的研究及对出土玉器的鉴定,可以将我国古代玉材的使用,归纳为以下4个大的阶段:
买玉雕是看材料还是看艺术价值
买玉雕作品是看材料还是看艺术价值?这是一个百问不厌的老问题。在前两年艺术市场火爆时备受追捧,让市场的参与各方产生错觉,似乎那些品种会永远只涨不跌,许多人也因此对上面提到的老问题不屑一顾。
“玉”的人文内涵
北京提出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非常出色的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特别是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是极具远见卓识的,是有深远意义的。它包含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结合,以及在中...
玉佛造像,无量禅意
从传统玉器中的观音、佛摆件、小而精的佛挂件和手把件,都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和佛教题材在时间的洪流中已经成为玉器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