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学研究院网站 2004-11-04
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必然有所反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在中国古文化中出现得较晚,文学作品的诞生便大大晚于玉文化诞生的年代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之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不幸爱情遭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元明杂剧《玉玦记》、《拾玉镯》、《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红楼梦》,从女娲补天遗石──通灵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总之,正如一句老俗语所道的“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样,玉、玉文化给予中国文学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转自:中国文学研究院网站
身心自在如玉
提要: 有位百岁老寿星,他的养生秘诀只有一句话,“六十不死就该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气和智慧,视自己是该为年轻人挪地的人了,就不会有贪欲、贪财、贪色、贪心,就能降心、炼性、超界。不过,到我六十活埋时,只贪一块玉观音配身保佑。
金玉首饰 | 演绎夏日摩登
戴惯了耀眼奢侈的珠宝 ,一款有文化内涵的和田玉首饰,哪怕淡妆素裹,也能让你在人群中脱俗出众,令人一见倾心。
一骑绝尘—那些玉雕中的马
玉雕师通过对传统马文化的解读和升华,将现代元素和传统的一些元素组合,其作品既富有传统韵味的马形象,又能体现出马庄重而优雅的双重气质。
藏在和田玉中的夏日荷香
在中国玉文化史,花鸟件作为玉雕创作的主流艺术形式,可谓是经久不衰。花鸟玉雕,往往营造一情趣,用有皮色或俏色玉种雕琢更显层次和空间感。
缘定七夕 玉守一生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抬头望,牵牛织女渡河桥。人世间,一琚玉石代红丝。”七夕来临之际,为她,选一件和田玉,不仅是因为它代表忠贞的爱情,更是一种爱情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