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玉明 2009-08-01
我是一个珍视自己“感觉”、“感受”、“感应”的人。|
十几年前,心情压抑时曾采访一个神神叨叨的姓名学大师吕先文,他一见我名片,脱口而出:“你姓名有玉身无玉,易生病!”
想想自己疲于奔命的记者生涯中,稀里糊涂生过肺病、肾病、肝病、心脏病和血液病……五脏六腑常常兴风作浪,难道就是因为“姓名有玉身无玉”?
信则灵。回家后翻出母亲传给我的一只玉镯,上面还隐隐约约透出翠绿的色彩,戴上它,如同在大风大浪的生活汪洋中套上了一只“救生圈”。
身心自在如玉,但天有不测风云。那天,我骑自行车去看望来自外地的朋友。一辆摩托车从后面疾驰而来,把我撞了个人仰马翻,旁边一辆公交车紧急刹车,车轮离我脑袋仅三十厘米。吓坏了车上车下的路人,纷纷冲过来看我“牺牲”了没有。
我忽地从地上爬起来,拍打着身上的会灰尘,嘴里嚷嚷:“让开!让开!”扶正歪了的自行车龙头,准备骑车赶路。路人惊叹:她还敢骑车!也不检查一下自己伤着没有!有个好心的老太太发现地上碎成三截的玉镯,便拾起来交还给我,自言自语道:“玉碎人不碎,玉保命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从那以后,我玉不离身,朋友喜庆之日,生儿育女,我也爱送玉。出门在外,有机会逛玉器店成了我人生的一大享乐。无意中挑选几件赏心悦目、物廉价美的玉器收藏。对于那些价格昂贵、造型独特有寓意的古玉,我会痴痴地观赏它、品味它。过一阵子再去那店再见那玉,如见久违的朋友。
中国人从石器时代至今,琢玉、用玉、崇玉、爱玉的理念和风气源远流长。随着文明长河的荡涤,玉文化返璞归真不断走向复兴。如今,在爱玉玩玉和藏玉方面人人平等。
真正的和谐世道,才会有真正的玉文化的复兴。我理解的“和谐”的“和”就是“禾”字旁边有张“口”,意思是人人有饭吃;“谐”的寓意是言字旁边一个皆,人人皆可说话。人人有饭吃,人人可以说话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文化含量极高的玉器,在和谐氛围中自然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而在压抑、郁闷的日子里,玉文化更有神奇的脱俗作用。我的以为挚友生肝癌,被开膛剖腹,又因化疗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穿越生命炼狱的他手握玉观音,坚强地说自己在享受一种爱,觉得自己被爱抚携着,生病后真正懂得了“日日是好日”的含义。
“活在趣中”,是我中年追求的境界。做有趣的事,想有趣的问题,看有趣的书,读有趣的人,玩有趣的玉。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坦荡,多一份仁爱,多一些理解,就多一份身心自在,多一分气质,多一些韵味。
我喜欢古德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会在我六十岁的时候,寻觅一块上好的和田籽玉,请一位雕刻家刻上这首古德禅诗,把这块玉石,放在我的床头和我相依为命,心心相印。
有位百岁老寿星,他的养生秘诀只有一句话,“六十不死就该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气和智慧,视自己是该为年轻人挪地的人了,就不会有贪欲、贪财、贪色、贪心,就能降心、炼性、超界。
不过,到我六十活埋时,只贪一块玉观音配身保佑。
在扬弃中发展玉雕文化
玉雕艺术在中国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未来它必将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只有将“ 中国传统概念” 和“ 现代时尚流行” 优化嫁接, 才能让中国的玉器为现代人和国际市场所接受, 也才能显示出其勃勃生机和无穷的生命力。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中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很早就以晶莹润泽的玉质、精湛绝伦的雕琢技巧、华丽多彩的艺术造型、和谐流畅的艺术风格闻名全世界,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盛開的奇葩,中国制...
北京博观2015春拍专场《小酌》玉制香具作品赏析
香文化伴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回归到了大众的视线当中。全国各地的香文化协会也纷纷成立起来,一批又一批的名人雅士更是醉心于“香道”的学习。然形而上的“香道”终究是要借助形而下的器具来体现的,所以香料和香具作为一个载体是必不可少的。
《红楼梦》与玉文化
享誉世界的历史 名著——《红楼梦》(原为 《石头记》),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红楼梦》满是玉饰品 贾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如明霞,莹润如酥,正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
静茗清趣——和田玉茶具
和田玉中兼赏玩、品茗与一体的茶具,是文人雅士生命中的真善之友,陶其情,养其生,诚可久居长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