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2011-10-15
背景:莆田手工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千年。“刻木铭心处,乘雷可升腾”,莆田民间传说,北宋时期,宰相蔡京在家乡莆田九鲤湖惊梦而悟,便将当地工匠召集在一起,按照梦中的想法将京都宫廷器用与书画工艺有机结合,制作出了风格独特的木雕家具,这一举动开创了后来蜚声远近的“仙作”工艺之先河。
作为全国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曾经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等殊荣,天下玉家领衔设计师的佘国珍的玉石雕刻创作,在传承中不断突破创新,融入时代气息和当代美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莆田木雕名匠佘文科、朱榜首、陈仙阁与著名画匠刘荣麟,将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揉入雕刻作品中,形成以莆式武将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多位大师通力合作创作民间艺术经典的事迹至今令子孙门人赞叹不已。如今斯人已去,他们的作品仍以艺术的形式流传下来。在前辈们生活过的地方,至今散布着他们的作品,供后人欣赏。涵江园下村关帝庙的关羽像、仙游灵山寺的大佛、荔城区九峰村方氏九间厢等老民居里的建筑木雕装饰,都是传世的杰作。福建省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莆田木雕榜上有名。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从有作品传世的年代算起,最早可溯及明朝。
问:佘家是雕刻世家,您家族独有的传统工艺或者创作理念是什么呢?
答:家父佘文科和兄长佘国平都是福建省知名的民间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我自幼跟随学艺,深为熏陶。那时为了生计,一家人到过全国许多省份为当地寺庙或庵堂塑佛造像,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丰富了阅历。而今想来,历经多年雕塑事业,佘氏家族最厚重的积淀当是“心如止水,方有大家”这八字。父亲常教诲我们说,评价一件雕刻作品特别是佛像作品优劣的标准除了其技巧、形式等元素外,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内涵。作为雕刻艺人,必须保持一份平常心,努力做到心如止水,才可能雕塑出真正庄严静穆的佛像作品。他要求我们在创作理念、艺术视野、文化修养等各方面都要加强,在吸收继承传统工艺精华的同时,勇于创新,大胆结合现代雕刻手法,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问:天下玉家推出的玉佛雕塑有什么共有特色?
答: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两点:
一是注重神韵。我认为“传神”二字是中国艺术精神不可动摇的传统。特别是在塑造佛像这类性别不清的形象时,我更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讲究人物之间、人物和祥禽瑞兽之间的呼应。而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大程度上依赖人物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精细刻画。比如让人专注的《南传佛祖》和如法如仪的《持经观音》。第二就是很大程度上糅合木雕技法,这与我早年习事木雕不无关系。我喜欢将莆田木雕中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和三重透雕等传统绝艺移植于玉石雕刻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石雕刻风格,比如作品《普陀岩》和《西方三圣》。
问:请详细谈谈关于著名作品《圆满观音》的创作?
答:《圆满观音》是我近期创作的一种观世音菩萨的造型,其最大特点是简约而自然,朴实而庄严。在造型上大胆舍弃了传统佛像造像仪规里一些教条主义,如不再顾及常出现在观音塑像里的净瓶、杨柳、经书或者“白衣飘飘”等元素,而是通过观音自身的庄严面容和淡定仪态来感化众生,而这应该是佛法在现代人间最大的“圆满”。无须法器,无关威严,无需香火,有的只是心灵之上的感应以就足矣了。在工艺技法上,采用荔枝面的处理方式(粗面)来对佛像衣饰进行处理,玉材因此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的视觉效果。这个作品深受许多大德高僧以及收藏家们的喜爱,印尼先达观音寺的释定雄法师评价这一作品是“是将传统工艺技法和现代审美趣味融合应用到佛像题材的一个成功尝试。”
问:木雕雕法融于玉雕创作的鲜明个人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我们都知道,木雕创作中刀技是关键,因为通常木雕刀具十分锋利,可以说轻轻的一划就会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效果”,所以我在早年习事木雕的时候就养成了“慢想快手”的创作习惯。受此影响,在从事石雕的实践当中,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正所谓“千刀万凿雕出来,一处不慎付东流”,在雕刻之前,应该经过深思熟虑,作品的基本雏形应当提前在脑海中有了深深印迹,在下刀或者劈石的阶段应该果断,速度要快,“十劈十准”,有一种“稳操胜券”的坚决,而不应该是切一点儿想一会儿,惦记着过后可以这里再修点那里再补点,这样犹犹豫豫肯定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让传统玉雕工艺发扬光大—中国玉雕大师郭海军专访
在新疆玉雕界,目前有三位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马学武和郭海军。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老中青三代的新疆玉雕艺人。 郭海军擅长薰炉、链瓶等大中型器皿的设计制作,他的作品风格浑厚,简洁明快,具有深厚的...
不善言谈的琢玉人 专访新疆玉雕工艺师——顾军
都市报讯 5月26日,采访完新疆玉雕工艺师顾军,她给记者的感觉就是不善言谈,谈到玉,顾军的话语才渐渐多了起来。 顾军说,在她的印象里,“玉”是一种贵重的稀有物品,常人难以拥有,更别提对玉文化的认...
顾铭对山子雕及玉雕创作的解读
扬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玉器加工生产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条件,扬州的琢玉史可以追溯到夏代,距今大概四千多年。“山子雕”技艺又是扬州玉雕中的传统技艺,当之无愧的被誉为玉雕中的名品。
心开一境技不“薄” 清新隽永意无穷——记上海玉雕工艺师万伟
国泰民安,艺术珍品的收藏再次兴起,也促使当代玉雕业迅猛发展。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精髓的海派玉雕独树一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也吸引各地精英移师上海...
玉中有灵 我自取之——访中国玉雕大师洪新华
朴实而沉默,这是我对身着蓝色大褂,鼻梁上架着老式眼镜的洪新华老师的第一印象。因为擅长雕刻罗汉,生动别致,巧夺天工,玉器圈内的朋友们都恭称他为“洪大师”,但这位玉器雕刻界的前辈,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