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2008-04-30
朴实而沉默,这是我对身着蓝色大褂,鼻梁上架着老式眼镜的洪新华老师的第一印象。因为擅长雕刻罗汉,生动别致,巧夺天工,玉器圈内的朋友们都恭称他为“洪大师”,但这位玉器雕刻界的前辈,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调的形象,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善于包装自己,只有在雕琢或审视作品时,眼睛里流露出的痴迷专注和矍铄神情,才让旁观者恍然,只有在玉雕的世界,他才是运筹帷幄的大师。
入行三十年,中国传统神话人物被他来回做了几遍。洪新华最擅长雕琢人物作品,同时,他创作的题材又十分宽泛,花卉、动物、山水、器皿等等,中国玉雕的传统题材无所不通。洪新华15岁就开始学习象牙雕刻,坚实的绘画基础,牢固的雕刻技术使他在转型雕琢璞玉时多了份自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深深根植骨子里的热爱回归在外表,恰恰是不与外人道的淡定与拙朴。
洪新华认为,“琢玉是艺术行为,而成为一位艺术家,往往需要结合各种艺术形态。中国画的诗画意境,传统雕塑的中庸情趣,平方和立方、线描和体积等各种元素需要不断填充更新,不断学习。”
玉器雕刻是个辛苦的过程,忍受着轰鸣机器的噪音,吊起沉重的石料切割,出坯、去多玉、设计、画稿、精雕、打磨,一天十几个小时,历经半年的辛劳,才能将璞玉雕琢成光彩夺目的宝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洪新华与萧海春大师合作的,重达30斤的六件“封神榜”系列作品是他玉雕生涯中的里程碑。
对于顾客来说,白玉雕琢的佛像、菩萨往往是其神性的载体,形态、气质、神韵、比例要求无一不精,适度地夸张与写实的完美结合,显示了创作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正是客户视觉感、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促使了玉雕工艺水平的发展,也使得玉雕大师以更加尊重的态度对待白玉。
一块巴掌大小的和田白玉,正面莹润细腻,背面覆盖着黄褐色的皮子,形状并不十分规则,厚度也不理想。洪新华将它雪藏了很久,每每遇到如此好材质的白玉,他总是“不敢”轻易下刀,晚上一个人在灯下静静把玩,好似要看到玉的灵魂深处去,如此许多天。突然脑中灵光闪现,手中沁出汗水,心怀恭敬的态度下刀,宁少勿多,大开大合,最大程度保存这种稀少珍贵的石头特有的原生态美。
这件成功的作品《和合二仙》获得首届上海玉雕“神工奖”银奖。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的喜神,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温润的白玉上以深立体的方式雕刻出两位活泼喜庆,圆面大耳的孩童,一位端坐太湖石上,手持荷花,咧嘴开怀;另一位站立地上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背面的皮色则被巧妙雕琢成荷叶,大气风韵,喜从心生。
玉滋润,不似翡翠般艳美,却时常流露出中性内敛的韵味,宽容忠厚之性,白玉结构紧实,质地细腻,洪新华打磨着璞玉,也在打磨自己,他的灵魂可以说跟白玉是相通的了。
刘海戏金蟾
玉石天然显灵秀 妙手雕琢蕴雅意——记海派玉雕大师王金忠
王金忠擅长花鸟、人物的雕刻,他的作品大多选择带皮色的和田子玉,通过对皮色的巧妙处理和运用,既体现出了材质本身的特质,也让作品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业内人士评价说,王金忠的作品素雅、灵巧,把艺术的美感和精致的雕琢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并一以贯之所追求的目标。
“和田玉微雕第一人”的玉艺生涯—记新疆玉雕大师陈曙明
新疆玉雕大师陈曙明在艺术创作上继承发扬了前人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他集中国文化艺术及绘画传统与雕刻艺术为一体,以玉雕琢磨工具代替了画笔、雕塑刀,结合平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技艺,倾注创作激情,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思想。他的“俏色微雕”作品精妙绝伦、美不胜收,被新疆文化界及新闻媒体称为“和田玉微雕第一人”
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
中国玉雕大师-马进贵 马进贵1964年考入新疆玉雕厂,从事玉雕工作已经42年了。现任乌鲁木齐玉沅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进贵在玉雕生涯中,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技术精益求精,从19...
生命有涯 艺海无涯——中国玉雕大师陶虎专访
在新疆玉雕界,很多大师都很低调。他们平时很少参与社会活动,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埋头创作。虽然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经他们的妙手雕刻出的作品却代表了新疆玉雕的水平,不仅受到市场的欢迎,更得到藏家的青睐...
大师论玉—论和田玉之美及琢玉技艺的创新发展
回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和田玉文化一样能陪伴人类 如此之久,从七千年的通灵宝玉,到帝王皇权的象征,再到儒家文化的精神支柱,到现在的玉雕文化遍布华夏。古代先贤以玉德作为君子处世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