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文、图 /记者林琳 2015-05-27
“普通民众"赌石"可"伤不起",千万不要贸然参与。”在上周六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文物总店举办的理财大讲堂“白玉与翡翠的鉴藏会”中,中国工艺美术师冯志文告诉在座的读者,市场上标榜数十万元的"赌石"大部分经过专家的多次“检查”,基本不会有太大“捡漏”的机会,所以不要在没有内行人士的带领下贸然参与。
在上周六两场理财大讲堂中,山西省工艺美术师王声望和中国工艺美术师冯志文各自为广州日报的读者们上了一节收藏鉴定的“私教课”。王声望为读者们带来了各种白玉的标本,仔细介绍了不同玉种的特点和分辨要点,还对目前市场中主要的造假方式和辨认方式进行生动的“揭秘”,令读者们大开眼界。
被抛出玻璃光的并非好玉
虽然收藏市场受到大环境影响而出现调整,但是白玉市场基本还是保持平稳。“其实现在市场的趋势是小件饰品、把玩件为主,而且是老百姓喜欢、能买得起的那些,但是料必须货真价实。”王声望说,这种变化就要求工艺师要自己把握好生产的方向,而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一是要锻炼鉴别真假的眼光,二是要提高审美水平。“现在市场上至少有六七成的流通货是韩国料,手把件、牌子、手镯、摆件都有,市场价格比较低,不识货的买家往往以为是白玉。”另外,用玻璃原料做出来的料器很白,价格又便宜,也同样容易迷惑新手们,王声望强调一定要仔细比较比重,鉴别里面有没有气泡。
有的读者询问是否白玉以白为好,王声望称理论上是如此,但提醒他们不要过分追求玉的白度:“如果白而不润、不干净,不如要青的。”他告诉大家,买玉“宁青不灰”,因为灰色永远不会变,而青料还有可能变白。另外,他还强调玉不可以亮,被抛出玻璃光的并不是好玉:“白玉跟翡翠不同,被抛光的玉肯定是有毛病的,或者密度不够。”
针对读者们讨论的工艺问题,王声望认为完美的材质毕竟为少,如果黑点不多,巧雕能成精品:“白玉不是有了瑕疵就是毛病,如果好好设计好好雕琢,可能可以成为绝品。”
工艺价值可超越材质局限
“你的翡翠耳环是A货,但是太小了,想投资还是要买大点。” 只是看了看读者急匆匆摘下的翡翠耳环,冯志文就给出了鉴定结果,而“送检”的女士也坦言:“我想买大一点的啊可是不敢,所以才来"上课"学习啊。”记者发现,下午的翡翠鉴赏讲座中,来到现场的读者每人都佩戴了一两样的翡翠首饰。这些收藏者们都认同翡翠的佩戴和保值增值功能,但是对于鱼龙混杂的市场颇为惶恐。
冯志文认为,收藏者要通过学习对材质进行把握,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工艺的价值往往超越了材质的局限:“还有不拘泥于材质和形式,才能真正了解工艺的价值。”另外,他还强调,白玉和翡翠一样,都要通过时间把玩佩戴,才能把内涵表现出来,收藏的乐趣在于享受它们变化的过程。
收藏建议:
1.用手摩挲感受白玉的温润可人。
2.北方会用土布袋子装荞麦皮,把白玉放在里面,隔着布袋摩挲,这样10天左右白玉就盘得很漂亮了。
3.注意白玉在手上盘的时候,要用绳子系着玉套在手腕上,以防滑落。
人人都爱老坑料?
“老坑料”是玉石市场上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而且一般和“昂贵”连用。那么什么是“老坑料”呢?严格地说,“老坑料”是指以前比较古远的一些著名的玉石矿坑的料子(大概是没有开采完全,现在偶尔会有一点料子面世)...
果蔬玉雕 | 有"根"的玉雕才有生命力
瓜果蔬菜与玉石合二为一时,能以一种包容的状态共存,碰撞出来的是满心的欢喜,与不经意留下的生活品质。
观世自在
观音
玉壶纳乾坤——把玩的是品味,收藏的是文化
收藏玉壶旨在怡情养性,循序渐进。安静耐心的养壶,就是耐心细致而柔软的善待自己。
空、飘、细——那些美不胜收的香插
中国士大夫文化催生出了许多旁支文化,如香文化、茶文化、插花文化等,香插这种器具,也就在文化的熏陶下,开始拥有了属于它的独特气质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