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蒋卫东 2015-06-11
现代作品 白玉子料把牌-连年有余 (玉界臻品)
我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中,就已出现玉鱼;商周时期,玉鱼迎来第一个流行高峰;但此后的两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玉鱼的制作和使用跌入低谷,很少发现;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玉器世俗化、生活化趋势的确立,玉鱼作为一种寓意“有余”的吉祥物,深受喜爱,鱼形玉饰的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增多,形制有的扁平,有的宽厚,有的狭长,有的跳跃,有的摆尾,有的口衔莲荷,花样繁多,造型翻新,并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代玉鱼,鱼身多狭长,形似草鱼,常无鳞纹,鱼眼小而有神,多见圆点眼和单圈眼,厚唇,嘴微张,摆尾,有的身躯扭曲、动感十足,常有水藻、荷莲相伴。
元代玉鱼最流行鳜鱼造型,多数仅雕一尾鳜鱼,少数鱼旁有莲荷伴随。江苏无锡钱裕墓和上海松江西林塔地宫、嘉定法华塔地宫等地出土的元代玉鱼,形制特征大同小异:鱼身多扁阔,下腹近平,脊背高拱;嘴大唇厚,嘴微微张开,嘴角线向上倾斜;厚唇和大圆眼均为减地浅浮雕而成;鱼身或光素,或阴刻既小又密的菱形鱼鳞纹,线条粗犷有力;胸鳍紧贴腹下,臀鳍伸展,鳍面阴刻三至五道鳍骨线,背鳍竖张,边缘如锯齿,表示骨刺的阴刻线条短而刚直;鱼尾上翘多呈扇形,尾上阴刻线条长而舒展。
明代玉鱼种类很多,甚至出现了仿宋元的作品,制作粗精不一,粗简者如江西南城益端王夫妇墓出土的青玉鱼形饰,粗粗几刀琢出鱼形而已,精细者则如上海地区明墓出土者,鱼嘴、眼、鳞、鳍、尾等都一一琢出。鱼眼多为大圆眼,眼睛一侧有的出现半月形眼眶,眼睛深钻是明代动物形玉雕的时代特征;鱼身鳞纹形式多样,有“米”、“*”、“▽”、“≡”以及水藻纹等等;尾部不如宋元发达,阴刻线条常显软弱乏力;总体给人神情呆滞、动作僵化的感觉,不及宋元玉鱼生动灵气。
清代玉鱼,除佩饰外,还出现了体形硕大的陈设器。鱼尾常呈弯弓形向两边分开,两端基本与鱼身相连,鱼尾阴刻弧形线条柔软细弱。鱼身两侧多数阴刻一道从鳃旁延伸至尾部的弧形长线。鱼身多数有鳞纹,除写实的半月形鱼鳞外,有时也见几个散布鱼身的零星“米”纹。
当代玉牌文化浅析
从辽宋“春水玉”、“秋山玉” 牌,到明代陆子冈的“子冈牌”,再到清代以来的“子冈款牌”以至当代玉牌,无论从工艺、内容、意境、我们都会找到各朝各代特有的文化诉求和时代审美。今天,在相同的材质,相同的工艺,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对临摹传统说不的艺术家才有价值,他们具有强烈个人符号的玉牌作品必将成为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
何处觅清凉 夏日话“玉鱼”
鱼我所欲也,玉我所欲也。将艺术生活化的玉雕鱼饱含着丰富的寓意,为您在炎炎夏日里送上一丝清凉之意。
我的玉镯
这只玉镯跟一个女人有关,抑或跟两个女人有关。 它是我奶奶的母亲留给她的,并伴随着我的奶奶走完一生,即便是奶奶去世了,玉镯也在坟墓里陪伴着她又度过了五年的时光。我们在给她迁坟的时候,居然发现本来...
灵秀蕴藉,不拘一格——张静作品赏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国的文人似乎总爱以花木草石来投射自身的人格特质。 而“梅兰竹菊”无疑正是这之中最为常见的四种花木。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历代被中国文人称为“四君子”,在体现中国古文人...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及其鉴别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