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网 2015-07-29
“沁色”是玉被埋入土中与土中元素起作用后所产生的与玉石原来颜色不相同之另类颜色。“沁色”往往是鉴定古玉价格及其真假的重要特征,宛如古玉的签名认证一般,现代人完全无法用机动力量强大的电动手工具仿制,一切皆为自然形成。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沁色的颜色
单色沁可以有两种定义:要与玉本质的颜色保持同样颜色,也就是原、次生色为同一色。除玉本质的颜色以外的一种颜色叫单色沁,也是与玉本色相对而存在的颜色。
多色沁:含有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红色为钾锰沁、红色为铁锈沁、黄色为铬沁、绿色为铜沁、黑色为金(或水银)沁、白色为水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
沁色颜色与玉本色的区别:沁色——除玉本色以外的就是次生色;玉本色——即原生色,是指器物玉质本身的颜色;过渡色——是玉本色与沁色之间产生的颜色,也可称为间色、中间色,还可用颜色的明亮度来说明。
沁色颜色的修饰词:如鸡血红、癸花黄、蟹子青、鹦鹉绿、茄皮紫、黑漆古、鱼肚白等均为修饰词,此与沁色的实质性无关。
巧色与沁色之别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
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
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台北故宫藏,战国玉杯,受铜器影响而产生的沁色
台北故宫藏 ,战国玉璧
对和田玉最早东输时间和路线的一些认识
自从杨伯达先生提出“玉石之路”之后,学术界对和田玉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由于和田玉在中国古代玉器和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它最早输入中原时间和路线问题遂成为学术讨论的焦点。 最近,杨先生又将“玉...
翡翠看种和田玉挑润
“买和田玉,应该如何挑选?”“年末节日买翡翠自戴,什么样的才有升值潜力?”
和田玉墨玉的鉴别与鉴赏
和田玉墨玉的形成和种类墨玉是和田玉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墨玉,是白玉和青玉被石墨沁入后形成的。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云雾状条带状等。工艺名称繁多,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等。在整块料中...
喀拉喀什——一条淌玉、流金、藏钻的宝河
喀拉喀什河是一条奇特的河流,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和田玉资源,出产的玉石品种丰富、块头大,而且人们还在这条河流中发现了黄金、钻石和古玉,它是一条淌金、流玉、藏钻的宝河。
祈福纳祥话“如意”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器物。在中国古代,帝王、豪族、文士、高僧等都有执握如意之好,以此求得称心如意与平安祥和。从唐代开始,如意制作更加讲究,造型丰富多彩,到了明、清时期,从实用品逐渐转向陈设品和欣赏娱乐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