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许永杰 2016-03-14
在造型奇特、意象生动的良渚文化刻纹系统中,有一类专用于玉器的半人半兽形象的特殊刻符,被称为“神徽”。
目前可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神徽”,可以反山墓地中最高等级的第十二号大墓出土玉琮M12:98上刻画者为例。该玉琮出土时位于头骨一侧,体量特大,分四节,重约6500克,被誉为“琮王”。“神徽”图案雕刻于其四个面的直槽内,上下各一,周身总共八个。此类“神徽”形象是各类良渚玉器上类似构图中,刻画最繁缛、元素最齐备者。
该“神徽”结合浅浮雕与细线刻两种雕刻技法,表现了一位半人半兽、亦人亦神的“神人”形象。此神人脸庞为倒梯形浅浮雕,怒目圆睁、鼻翼宽厚、咧嘴龇牙,俨然一副狰狞的表情。其头顶为“宝盖形”浅浮雕冠帽,帽上镶“羽翎”为饰。上肢由细线刻绘,抬臂弯肘、五指平伸,恰指向胸腹前的兽面。兽面以浅浮雕所表现的眼、鼻和嘴凸出器表,其神态与神人面部如出一辙,其口中伸出的上下獠牙令人心生敬畏。兽面以下又由细线刻绘出屈肘的前肢与利爪,与神人的上肢呼应。神人的上肢、兽面的前肢与浅浮雕的冠帽内缘、兽面眼鼻等部位,均布满细密的卷云和细线,给整个图案增添了神秘诡谲的色彩。而就在同一玉琮四个角的角尺形凸面上,又有上下两组略经简化的“神徽”图案,其神人面与兽面分刻于两节上,兽面两侧还有两个带尖喙的鸟首状图案。同墓内共出的玉钺、玉“权杖”帽、镦上亦可见完整的“神徽”,另有半圆形饰、玉锥、柱形器和琮形管上,也可见简化的“神徽”。
此外,这些反山大墓的墓主本身,可能也有以“神徽”自比的意图。因为,在墓主头骨上方或附近多见“冠形饰”,就是与“神徽”上神人头顶所带之物形状相似的一种玉饰件,且就其出土位置而言,显然亦为头饰或冠饰。
由此可见,“神徽”形象应是严谨构思下的产物,这些繁简程度不一的“神徽”,遵循着相同的构图,已达到高度程式化,其所表现的意象大约也是一致的。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周青铜器上流行的饕餮纹。曾有学者撰文指出两者的共同点 ,认为不能用“偶合”来解释,而应是艺术传统、信仰体系的传承。的确,饕餮纹与良渚“神徽”颇为相似:第一,是形象的相似,不仅体现在兽面的刻画上,更体现在不同层次浮雕效果的处理和云雷形地纹的运用;第二,是逻辑的相似,在两者简化的过程中,均选择以双目作为标志性特征以指代其整体;第三,是意义的相似,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最为重要的礼器,而玉器正是良渚文化最为重要的礼器,无论其背后蕴含的是对神灵、对王权、抑或对祖宗的敬畏,想必也都是通过创造虚拟的形象而对人产生约束的目的。然而,良渚与“三代”之间毕竟有着时代的鸿沟,这种艺术形象、信仰体系的传承是否能够实现,甚至比解读“神徽”本身更有意味。
作者:许永杰——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花鸟传情——江苏省玉石雕刻大师殷小金
殷小金,扬州人,江苏省玉石雕刻大师,从艺已有二十多年,是近年来玉器界涌现出来的玉雕新锐之一。 殷小金的作品布局简洁,写意自然,题材多为花鸟鱼虫,精擅动态捕捉,能将瞬时之美落于美玉的方寸之间,其作品...
湖光山水,青花造像
当浓重的墨色在凝静的白玉中吐纳时,伴随着山水入玉“青花笔锋浓转淡”,另一种清逸悠远的境界怡然而生。
玉雕题材寓意之十二生肖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存文献当中,以《诗经》为最早。据史料记载,最晚在汉朝时期,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就已经完全确立下来。在干支...
浅谈和田玉与现实生活
人们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浅释过“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真正含义。黄金是物质财富的具体表现,而玉更多的是精神财富的一种表现。前些天在看央视艺术人生(十年王刚)栏目中,王刚是这样讲述收藏的意义:有人以前在没有进入收藏的时候,每天都在喝酒、打牌无所事事的样子,进入收藏界以后,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碰到藏友时,像小孩一样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一块分享,在分享作品的同时还在分享得到这件作品的那些过程。收藏,更多的是有了一种精神寄托。
玉的自然美与创作美的表现形式
小石头大乾坤一块小小的玉石,要经历好几亿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成玉的物质来源是中元古代晚期(距今 约十几亿年)浅海里沉积的白云岩,经过“塔里木运动”、“华力西运动”等地壳运动,以及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