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界臻品 作者:品臻 2016-08-12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玉文化几乎贯穿始终。对国人而言,玉一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象征着高贵、纯洁,一度代表着神权与王权。孔子说,玉有十一德,认为“君子比德于玉”,并以玉德来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更是深入人心。相比起绚丽华贵的金饰和低调奢华的银饰,和田玉显得更为含蓄内敛,温润自然。然而在爱玉之人的心中,和田玉真正的价值却还在于它的“灵性”。
有人说,在所有的饰物中,玉与人最亲近,金银是钱,钻石是价,惟有玉,是有生命的。你越是与它亲近,它就会越发圆润,越发有光泽。有人甚至言之凿凿的说,玉的色泽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有人因亲身经历而坚定的认为,玉能辟邪替灾。
整器牌型工整,色泽匀净而糖色分明,俏色麒麟龙头狮眼,踏空而行,周身宝光氤氲,瑞气千条,自具祥瑞之态。背面光素无纹。
从古至今,和田玉的保健养生功能都为国人所尊崇。《本草纲目》就认为和田玉是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常年把玩、佩戴,乃至服食能“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世面上更流传着“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的说法。
碧叶白莲,一枝亭亭独秀。整器小巧精致,构图简洁自然而独富韵味,尽显江南风情。
和田玉虽好,也需仔细保养。事实上,佩戴和田玉时,如不小心仔细,难免损及美玉的本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和田玉,使其不受伤损呢?
事实上,无论是佩戴和田玉还是翡翠,都要牢记“三忌”、“四畏”。所谓“三忌”即“忌油”、“忌腥”、“忌污浊”;“四畏”则为“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
油、腥、污浊、冰、火、姜水都会伤损和田玉质;畏惊气则指佩戴或把玩者受惊或不慎将玉跌落。这对玉的损害是致命的。因此玩玉者日常要修身养性,做到平心静气,处变不惊。
骤雨过,似琼珠乱,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整器妙用俏色,展现了雨打新荷的绮丽景色。蜻蜓栖于荷下,似在避雨,更是平添趣致。
除了以上几点外,随身佩戴和田玉还应养成良好的清洁、盘玩习惯。软布擦拭,清水涤洗,盘玩前先净手,对和田玉本身都大有好处的。经常佩戴和田玉并时时摩挲,得到人体油脂滋养的和田玉,会呈现一种特殊的油亮光泽,表面仿佛渗出一层油来,这就是所谓的“出浆”、“包浆”,包浆能让和田玉显得更为老熟、油润,更具灵性与收藏价值。
宋明清玉雕童子揭秘(图)
白玉童子 抚鹿童子击鼓童子宋代喜欢玩荷叶,明代长得有点粗,清代好动更活泼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到宋代,制玉技艺工艺更加成熟,玉器的内容和题材逐步趋向世俗化和商品化,生活用器和玩赏器日益增多,出现了...
蝉之性——谈玉说蝉
蝉,是玉雕中的常见题材之一。据考证,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了蝉的形象。商代殷墟“妇好”墓中,曾有玉蝉出土。
当代玉雕发展的致命弱点是原创缺失
中国的玉文化以玉器为载体源远流长,而玉器的创作始终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文化的进步。
回顾《天工奖典藏集》封面:当代玉雕的教科书
图注:2009年封面作品《香山九老图》图注:2012年封面作品《锦绣春色》图注:2008年封面作品《十二生肖印章》“天工奖”是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于2002年创立的一项专业评比活动,是业界最具公...
逆势走红的和田玉小件
最近几年,玉雕小件却开始了它的逆袭大卖之旅。名家之作,更是备受青睐,甚至有供不应求的趋势。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玉雕小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