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界臻品 作者:品臻 2016-10-07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有一段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就是佛经中拈花一笑典故的来历。
后世有人穷究根底,认为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迦叶所以微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最终得了佛祖衣钵。
这种境界,就是“禅”。
惟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出禅意;品出了禅意才能置身于禅境,徘徊于禅境方能看透一切红尘。禅,也因此成为了奔走于繁忙现世中的人们的追求。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弥勒嘻嘻,观甘露莹透,笑尘世浮华。作品造型为一瓣菩提叶,雕工细巧,于平淡中显禅心佛韵。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留得残荷听雨声。秋至花残,一茎独立,枯蓬残荷,却仍一枝独秀,别具风情。整器墨色沉凝,禅韵悠然。
徐志摩翻译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智利的聂鲁达则说: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所有的树叶并没有不同,整个大地是一朵花。
精琢三片落叶,应风飘落枝头,姿态舒徐自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叶虽只三片,而秋之风采,已毕露无遗。
玉的儒家伦理学:士玉之风
玉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团。在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背景中,儒家学者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学家团队,他们的赞美惊天动地,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高度。他们描述玉的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
几千年玉器形成的沁色究竟有多美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大家刘大同先生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二光之陶熔。其色沁之 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
和田玉的产状分类
按和田玉产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现代玉石行业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状态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1、山料 山料又称山玉、碴子玉、古代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玉...
玉友说玉--和田玉山料标本的外表与内部解剖图解
和田玉按照产出地的不同,可分为:子料、山流水、山料三种类型。山料又称山玉,或叫盖宝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
皇室珍品——和田黄玉
黄玉,是和田玉的重要玉种之一。在古代,由于黄玉与“皇”谐音,产量又极为稀少,黄玉的价值一度甚至超过羊脂白玉,俨然成为皇室贵族的专用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