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同玉文化 2017-02-23
和田玉向来都极受玉石爱好者的青睐,和田玉一直“出身名门”,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天然的和田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杂质太多的,这些会影响和田玉的美观性。所以,人类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对和田玉做了“微整形”。
向前十年,二十年,那时候的和田玉市场还是干净的,至少不会有这么多的造假现象,可是如今,和田玉造假手段层出不穷,“整容”技术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呀!
现在这个社会天然的美女少之又少,天然的和田玉又何尝不是。有些美女在后期通过手术来使自己变的更美,而和田玉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价值,往往也会进行“包装”、“修容”甚至“整容”。
一:包装
一些料子原本质地干而疏松,属于低档次的玉料,但是在浸过石蜡之后,犹如经过精心包装过的人一般,由原本的“魔鬼”就变成了“天使”之容。在浸过石蜡之后原本没有光泽的表面此时有了光泽,而且浸石蜡的时候,石蜡会慢慢融入,并填充质地疏松的部分,遮掩了玉石上的绺裂。
二:修容
修容是很多女子出门或者在重要场合必做之事,有些和田玉在上货价前也是要经过“修容”的。在外行人看来两个相似的和田玉,特别是籽玉,可是实际价格却相差千里,这也是由于商家为和田玉修过容的原因。
三:整容
一般的手段已经满足不了一些人的爱美之心,那就手术整容吧,和田玉亦是如此。一些原料天然形态并不是很好,但是经过修形,切除或剜去其中不好的东西在进行雕刻。若是料子大则无妨,料子小的话价格会有着天壤之别。
整容术一:人造的假皮
在和田玉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玉皮,这是玉石表面的一层色皮,色皮也是判断和田玉籽料的一个标志。但是有时候,有些玉皮也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加上去的,比如用染色酸蚀造的假皮!因为和田玉的表皮是籽料所独有的一种特性,而山料一般是没有表皮的,所以很多商人帮山料整个容,加上一层假皮就变成了籽料。
先使用强酸腐蚀去除杂质,然后用化学试剂增加颜色,这种造假玉皮一般很难褪色,但是在其中具有有害物质,所以千万要留意。其实鉴别起来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这类染色的玉皮颜色太生硬,沁色过渡没有渐变,在假皮表面也没有类似汗毛孔一样的细孔,所以只要留心还是能发现的!
整容术二:滚筒打磨
滚筒打磨一般是将整块劣质的山料切开成很多小块,然后放入有磨砂颗粒的大滚筒中转动打磨,然后做成随形的染皮磨光籽料。然后将滚成型的管彤籽料让在染缸中浸泡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一层人工的色皮,这样的色皮也会将玉石的杂质和绺裂掩盖住。
但是造假的玉石终归是有迹可循,天然籽料的表皮上都会有着细密的“汗毛孔”;而且滚筒籽料玉质干涩,没有真正的和田玉籽料那么细腻油润;最后,滚筒籽料摸起来更平整,没有毛孔。
整容术三:微整形
首先这种和田玉的原材料还是和田玉籽料,综合来说料子一般还算不错,但是或许在这个和田玉籽料上有着一些小小的瑕疵,或者是一部分有裂有僵。这样的和田玉籽料说是垃圾料似乎太过了,但是在市场上难免遭人嫌弃,所以就选择对这种和田玉籽料进行一些“微整形”。
首先保留着原来的皮子,将玉石的瑕疵面进行切除,修型,然后在修型过的面雕刻出一些图案,这样虽然切除了一部分料子,但是丝毫不会影响玉石的价值,反而能让价值翻了好几倍,所以这种微整容,还是可以接受的!
和田玉市场逐步升温 产地鉴定问题仍待解
虽然和田玉市场逐步升温,但存在的问题也让收藏爱好者倍感困惑。本期名家话收藏栏目邀请了两位业内专家针对和田玉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田玉命名带来的困惑、市场的变化以及收藏者该如何选择等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展开讨论。
秀丽素雅,韵律天成
器皿件不仅要求原料大而精、细而优,并且琢制难度非常大,对玉雕师的设计能力、雕刻技艺以及细节把控力也有着高标准、严要求。
鹅,是一种文化符号
端午的鹅,代表着吉庆与鸿运。江南一地的很多城市,都有着端午女婿送鹅的风俗,鹅音同“我”,因此送鹅又暗藏“送我”的寓意。而追溯起来,这一风俗其实由来已久。
玉牌 | 跳出规矩,玩出精彩
玉牌优雅、大气、充满文人质感和风骨的形象。方寸间融绘画、书法、雕刻、故事、文化于一身,将冰冷的玉石赋予生命。
那些收藏禁忌,爱收藏的你都知道吗?
最近十几年,收藏之风可谓大行于世,见面说收藏,聚会谈文玩之事更是屡见不鲜。由于收藏风来的太急、太快,市场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况一度非常严重,导致很多初入收藏的藏友都“吃了药”。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谈谈收藏中的那些“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