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界臻品 2017-09-09
大肚弥勒佛又称大肚弥来佛。中国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将其尊俸在寺庙的前殿。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
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这样的对联与弥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启迪人们宽容的心灵。为佛法庄严的寺庙带来愉悦的气氛。
据民间传说大肚弥勒佛像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据《宋高僧传》载,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宁波)人,号长汀子。他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
传后梁贞明二年,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磐石之上,圆寂前留下一偈言:“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来宋崇宁三年,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从此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就流传开来,成为中国大乘佛教佛寺的佛像之一。
▲ 白玉子料挂件-弥勒佛 | 编号:161541
大肚弥勒慈颜善目,笑口常开,所以又被称作笑佛。其形象往往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和田玉文化常说的“男戴观音女戴佛”中的佛,指的也正是大肚弥勒。
▲ 白玉子料挂件-佛引福来 | 编号:149690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远近闻名的对联正是对大肚弥勒最好的诠释。大肚能容常人难容之事,忍得住心中烦恼,耐住岁月寂寞,不争一时之气,方免百日之忧。
▲ 碧玉-佛牌 | 编号:161889
▲ 黑青玉子料牌-佛引福来 | 编号:161888
▲ 黄玉挂件-佛引福来 | 编号:161533
▲ 白玉子料挂件-弥勒佛 | 编号:150737
▲ (翠青)白玉挂件-弥勒佛 | 编号:151309
礼仪化玉饰的时代演化
中华悠久而古老的文明史,从远古的玉石文化展开。玉以特有的质地、色彩与光泽.再经细心琢磨成“器”。成为古代礼仪化玉饰品中最重要的佩饰。而其佩戴表现白勺重点部位,因礼仪形式的时代不同而改变。随着文明的进...
吐谷浑与中原南朝间的和田玉贸易(二)
题为晋王嘉撰、梁萧绮录的《拾遗记》,被《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为"事迹十不一真",其卷六所载三国时事迹即有如下一条[12]:先主甘后,沛人也,生于微贱。……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
玉龙喀什――白玉河的随想
没有哪个诗人能躲得过河流。在人类的整个漫漫历程中,河流总是承载着比海洋更丰富的关于人的命运。在河边长大,是最没有诗意的诗歌命题。我曾做过无数次与河有关的诗歌训练,想象力是最能激动人的,而能够激发这些...
玉冥器概述
其实许多上古流传下来的玉器均是陪葬品,从广义上来讲都是玉冥器。在先秦时玉器是权力、财富、身份的象征,只有权贵人物如族长、巫师等人才有资格佩带各式的玉器,而在这些人死去时则往往都把这些生前所佩带的饰物...
“和氏璧”的联想
盛世玩玉,更应以玉为镜,重于修身养性,为人诚实厚道,承担社会责任。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中华玉文化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