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界臻品 2017-10-26
虎乃百兽之王,无比雄健,凶猛异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同时代的应邵著《风俗通义》称虎为“百之兽长”。可见古人早就对虎怀有敬畏之心。随着华夏文明的推进,人类群体中出现了以虎为图腾,以“虎方”为称谓的部落。先秦时期还有一个崇虎的王国叫巴国。在文学、雕塑、绘画、戏曲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更是无所不在。
我们的祖先曾以虎的威猛作为沟通天地神祗、驱邪崇镇之物。如在玉雕、青铜器、瓷、石雕等古代器物中,就常出现虎的造型或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江淮流域的凌家滩文化就出土过虎首形玉璜,殷墟妇好墓也出土多件玉虎。东周时期南方地区流行一种名叫“錞于”的青铜器,多数青铜錞于上立有虎钮或铸有虎纹。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楚墓和宝鸡出土的文物中。我国洛阳地区出土了宋代虎纹瓷枕,元代范文虎墓出土了虎纽玉押,元代玉带板上也不乏虎纹的形象。
随着漫长历史的演绎,又产生出了许许多多关于年俗的衍生品,用以辟邪祛灾、祈求幸福吉祥。特别是艺术品,比如竹木牙雕、金石书画、石雕砖刻等,其中关于虎的题材似乎更深得人心,也更多艺术表现手法。
“虎”文化蔚为大观虎,俗称“老虎”,北方又叫作“大虫”。虎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猫科动物,它体量庞大,性情威猛,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图腾之一。
由于虎所具有的这种神威,在我国古代,祖先们还把它作为了一种护卫神兽,以便祛邪辟灾。特别在周、秦、汉时期,统治者在帝王陵墓前设置的镇墓兽就多有虎的形象。《封氏见闻记》中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寝,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兕、石马之属,人臣墓有石人、石虎、石柱之类,皆表饰坟垅,如生前仪卫”。
之后,由于长期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为能达到生前也能辟邪消灾的目的,祖先们又演绎出许多与虎相关的“虎”文化。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卧虎”、“走虎”之别。“上山虎”寓有“富裕”和“进取”,“下山虎”意含“落魄”走下坡路。再比如在古代,称勇敢男孩为“虎子”,称勇将为“虎将”,在军营里调兵遣将的信物为“虎符”,危险境地称“虎穴”。
▲墨玉子料牌-虎啸生风 | 玉器编号:152211
到了清代,更有人称武科榜为“虎榜(即龙虎榜)”。此外,在吉祥寓意上的“虎虎(富富)生威”、“虎(富)年吉祥”、“虎(富)年有余(鱼)”等等的口彩,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玉界臻品近期的和田玉雕新品中也不乏虎类题材。
▲墨玉把玩牌-顽虎 | 玉器编号:162013
可以看出,艺匠采用阴雕技法,将其雕刻得栩栩如生。小虎体格强壮,肌骨间似乎蕴藏着力的勃发,虎额上的“王”字纹若隐若现,虎眼炯炯有神,萌态可拘。
▲糖白玉-虎牌 | 玉器编号:156436
作品玉质细腻柔润,糖色清丽淡雅,整器琢作微微错开的盒状,暗含好合之意。正面以糖色巧雕猛虎下山,身姿优雅、虎尾如鞭,自具威严气度。虎身梳毛,质感十足。虎啸山林,衬以遒劲苍松,凛凛风姿,毕露无疑。
传统吉祥物之如意
白玉摆件-玉如意为了表达做什么事情都能如愿以偿的愿望,古人创造了一种叫如意的吉祥艺术品,这种古玩通常呈长条状,一端呈心形或芝形,称如意头,整体呈“S”形,形态有点像古代的带钩。据说如意的原形是古代一...
玉雕题材寓意之道教题材
1老子:道教创始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玉雕件中,常见的老子题材作品有老子弹琴、老子出关、骑牛老子、老子说教等。2八仙:指道教在民间流传的八位得道仙人,为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李铁拐、...
进击的和田玉:玩玉到藏玉的区别
玩更讲究乐趣,藏更讲究意境。玩与藏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收藏,简单理解就是“玩”。“玩”字由“玉”和“元”组成。
玉石文化的内涵(三)
三、和阗玉是中国玉文化精神财富的杰出代表1、儒家文化对和阗玉的精神升华和文化创造。 和阗玉之所以历久不衰,历久弥笃,除了其自身具备其它玉种不具备的物质属性和优势外,还有一个深刻原因,这就是附加于和...
玉的自然美与创作美的表现形式
小石头大乾坤一块小小的玉石,要经历好几亿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成玉的物质来源是中元古代晚期(距今 约十几亿年)浅海里沉积的白云岩,经过“塔里木运动”、“华力西运动”等地壳运动,以及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