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文化—儒家“三礼玉论”中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2006-02-27
③圭(四圭有邸、两圭有邸、圭璧)
圭在六器中排列于第三位,是三代朝廷的重要礼器。六瑞中的圭是古代帝玉、诸侯及高级官员们在官场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时拿在手上的一种玉器,六器中的圭是祭拜东方之神的祖品。根据《周礼》之规定,礼敬东方之神所用的圭必须以青玉琢成,非其他包玉可替代。
就玉圭而言,其应用范围要比六器与六瑞中的其他玉器广泛得多。圭的名称和品种可列出十数种之多,《周礼•考工记•玉人》就列出了以下的名目:镇圭、桓圭、信全、躬圭、大圭、裸圭、沈圭、圭璧、谷圭、圭璋、四圭有评、两圭有邸等。
圭的祖型其实是源于原始时代的石斧。石斧是古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狩猎武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过非常大的作用。石器时代结束,金属工具得以大量使用,人们仍以留恋和崇拜的心理来看待先祖的遗物。先祖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本来就是神灵,那么,先祖所遗留的石斧自然也具有神格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在神权政治的作用之下,石斧的形态便渐渐移向了专门的礼器造型一一走。这就难怪我们在出土文物中,要分辨出哪一件是圭、哪一件是石斧,有时候还不是十分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大凡上半部较厚,底边部位较薄,且差距较大的是斧。上下厚薄基本均匀,犹如一个玉制的长板条者,就是圭。总而言之,圭是一种在一定的观念形态作用下产生的特种玉器。
所谓四圭有邻、两圭有评以及圭璧,实际上是一码事,都是从圭璧理论派生出来的东西。它们的造型看上去都是单一的个体,但实际上都是以全和墨两种造型拼集在一起的。这就是《周礼》所说的“圭璧合制”。据郑玄和贾公彦的注疏,即是指这件玉器中间国璧形的部分,圭是连接在圆璧边缘上的部分。四圭有观是一件在璧上连接四块圭的玉器。两圭有即是在璧的两边连接两块圭的玉器。圭璧是一件在墨的?周边连接一块圭的玉器。按《周礼》的规定,四圭;有评用于祭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邱用于祭祀地旅、四望,圭璧则用于祭祀曰月神明。
所谓裸圭,即圭库,是用圭作勺柄装饰,是用,于舀酒礼神的工具之一。圭的表面有的素身,有的雕成原始图案,甚至雕成兽面、人面,亦有的镌留文字,并无一定的规定。
④璋
六器中的库是指赤璋,它在六器中排列第四。《周礼•大宗伯之职》曰:“以赤璋礼南方。田说明在周代礼制中,赤库是用来祭祀南方之神的祭器。
璋的形制,古人有谓“半圭曰璋”之说,实际是以圭为基础,在圭的上端切去一角,将圭的平头改成尖头之状,这就是津。《周礼》对璋的造型和功用有明确的说明:“璋,邱射,以祖山川,以造赠宾客。”“璋,邱射,素功,以祖山川,以至稍汽。”
邸为底,是基础的意思。这个基础就是圭。射者刘,是削尖、锐利的意即素功是湖雕琢之意,没有雕饰则追求朴素无华。稍是给予食物之意。汽是指活牲口、肉类。按这一础湾的形制和用途就很清楚了,璋如尖头之圭,其用途是君玉在巡视天下时,所遇大小山川祭祀之器。通常的做法是将璃埋于地下或沉于水中作为祭品,当然,同时也须享以牛羊牺牲之类。璋也可以供给君玉作为赠送宾客的礼品。
赤璋顾名思义应是红色。古时只有正宗六器才有玉色之规定,其他玉器一概不受玉色的限制,这就是用于神的东西和用于人的东西不同之处。赤玉之说古本有之,《潜确类书》曰:“亦有赤玉,红如鸡冠最贵。”《玉纪》云:“赤如丹砂曰琮。”这符合古人以色论玉的习俗。实际上软玉之中并无固正的红色,充其量表现为倾向于红色而已,鲜有级券如鸡冠者”。古名之赤玉者,亦名琮瑰,即今之困现。古人是否用玛瑙制璋,尚有待于考证。
璋除了赤湾而外,另外还有四个品种,即大不魏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煤。天子以巡守,徐祝以前马。大湾亦如之,诸侯以聘女。”酵:艺玉器二二裟言之我九寸,中津应为八寸才对。如同为九寸,则都是薄玉慕大泉飞奇备二如自件东西仍是合制品,就是一个有柄的勺子。舀勺秦睾这就是津的作用。
《周礼》又说:“球圭璋八寸……以视聘。牙湾、中湾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这句话是规定璃施用于人的内容,而不是作用于神了。“缘圭璋”郎有雕刻纹饰的圭库,这种圭湾为上公执持,用以召见、询问和聘用高级人才。狗者见也,诸侯之间互相讯问,亦以圭璋见礼,这是区别于天子镇圭之礼的。七寸之中球、牙湾可用于调兵遣将,作军事用途,属周制符节器,这种功用到后世为虎符所替代。牙湾和大中津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牙湾上部尖角斜边不是直线,而是弧线,犹如月牙之形。二是牙湾下部及尾端两边琢成部分凸齿,如齿牙之状,故名牙库。
璋,说到底是一块玉版削去一角,形式是如此的简单,却包含着这么多的深意。
⑤琥
根据《周礼》的规定,琥专用来祭祀西方之神的祭器,必须用白色玉材雕刻而成,但对尺寸形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倒是《周礼正义》在解释六器时曾有这样一个说法:“白玻以玉,长九寸,广五寸,刻伏虎形,高三寸。”刻玉为虎形,这是肯定的,否则就不会叫摇了。在六器中唯有晓是仿生形玉器。
白琥是专用性的礼神玉器,其他任何古代琥形象生玉器都不能替代摇的功能。儒家以捞之威猛来象征深秋之肃杀,向西方之神致敬,表达虔诚之功。根据古代传说,虎是西方氏族的远古图腾,自当演变为西方之神。
⑥璜
六器之根规定为玄璜,是专用于礼敬北方之神的祭玉,在六器中排列于第六位。玄者黑也,此横必须以黑色玉制成,其他包玉琢成之璜则不能具有此种功用。
璜的形制相当于环的一部分。关于璜的形制来源大致有四种说法:其一是半璧说,源于《周礼》郑氏注:“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惟天半见。”郑氏注解把破的半弧形状比喻成茫茫太空与大地相交。在夭、地的尽头,半圆形的天穹与地面相接,仿佛为玉坡的形意。我们相信这一说的来源是古人从地平线的现象得到启发,继而产生了璜的形象意识。其二是半宫说,是从簧的意思中引申而来。簧和演是一个意思,指积水池。古代在修筑城池的时候,都要沿着城墙的外围挖一条护城河,河岸线的两边构成一圈璧的形状。但这是天子城池的标准,诸侯的城池不得超过天子的规璜,护城河不能全部连通构成整圆,只允许以东、西两门为界限,从南半部通水。这样水面形成了一个半弧,称为半宫,璜之形制是由演——半宫而来。其三是彩虹说,认为璜的造型是古人璜仿彩虹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古人不了解彩虹的科学原理,把它当成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天上神物,正从天空垂于河川,在俯首饮水,于是受到了启发而创制了摸。其四是神龟说,认为古人是仿造龟甲的侧面形象而产生根的。这一说的道理是:玄珍是礼北方之玉,而古代传说中北方之神是玄武,玄武者鸟龟也。在上古时代,龟被认为是微、凤、龟、龙“四灵”之一,具有未卜先知的神灵。在夏、商、周三代及此之前,龟是国之重宝,是万万亵读不得的。国家的重大事件都要卜龟,求智于龟灵,仿龟而制碘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无论上述四种说法孰是孰非,但换是一种弧形玉器是没有疑义的,出土的众多玉璜也证明了这一点。整圆为璧,璧象征着天。半圆为珍,璜只能象征着半边天。因而,玉珍无论是在等级、威严、神验、权柄等等方面,都只能为天之半,并以此附会严冬收藏。当万物都已凋零之时,岂非只有一半的生机。不过,真正如半璧的璜还真不多见,所见之璃大多没有璧的一半,而仅仅是璧的一小部分而已。
⑦六瑞之圭
六瑞之圭指的是镇圭、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和公、侯、伯三等高级职官的瑞信之物,也可以说是不同阶级和职权的标志,所以也称之为“命圭”,是任命之圭或天命之圭的意思。此四圭的形制和六器中礼敬东方之神的青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仅在于两点,一是礼神之青圭严格规定必须用青色玉雕琢而成,而四圭就无玉色的规定;另一点是六器之青圭无尺寸规定,而六瑞之四圭因其本身即为等级之标志,是天子为诸侯及朝臣封爵所赐,因此在规格上便有了三方面的变化。第一是在尺寸上有了大、小的区分。第二是在形制上增加了新的寓意。第三是增加了装饰物——缥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根据《周礼》的原文来加以解释和论证。
《周礼•典瑞》又曰:“玉晋大圭,执镇圭,缥箱五彩五就以朝曰。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掉皆三彩三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玉。”
首先说镇圭。镇圭的长度规定为一尺二寸,这无异议。其所以名为镇圭,取其安镇天下、威震四方之意。故而镇圭就不是长方玉版一块,而是把上部削为尖首,像高山之形,比喻其为天下至尊,世间万物皆俯首其脚下。镇圭中间有一个圆洞,表示天子为政不偏不倚,方正于天下。《周礼》中称之为“天子圭中必”。按周制的说法,公、侯、怕只手执命圭一块,而天子除手执镇圭而外,腰间还有一圭,长三尺,中间部位削薄,首为锥头形。晋为纪绅之意,纪者插也,绅是帝玉腰间所佩的大带。玉晋大奎说的是帝玉将大圭插在腰围大带之间。博藉指的丝绳。五彩是五种色彩,用五彩丝绳在镇圭上缠绕五道,这就叫作锻藉五彩五就。天子在重大的国事场合之下,腰插大圭,手扒掉藉镇圭,其风采自是与众不同。使用掉藉的目的,一是通过装饰手段美化和突出其地位,二是在礼宾场合或祭典活动中防止发生玉圭碰撞、失落或损伤。古人对玉非常重视,用玉如此之慎也就不足为怪了。
桓圭规定长度九寸,用三色丝绳缠绕三道,由公执持。这在引文中说得非常明白。桓圭的器形仿佛宫室结构,上锋四棱,上尖下直,喻示为栋梁之才,可匡辅玉室,住天子而治天下。故执桓圭者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乃上公之臣也。信圭和躬圭用丝绳也是三彩三道,和桓圭相同。不过,在形制上还有些许差别。信圭之形如人直立,躬圭之形如人弓曲。这表示为人臣者在国君面前要自示卑下谦恭之意。
玉圭之事,既可通神,又为人用,既可通达天地四方,又可作为君臣显赫的标志,其作用可谓大矣。后世之人仿圭的形意制作碑石和神灵牌位,亦可谓相通了。在《周礼》所述的各种圭当中,凡用于人的圭,尚有珍圭、沈圭、琐圭、谷圭,这四种圭均为符节器。当天子派人执行某项使命时,便按照具体事项的需要择取一种,作为符节用来代表玉命,它是权力的象征。珍圭是国玉的瑞节,专用于代表天子实行安抚赈救之事。珍者,在古时有“镇”的意思,表示安镇四方。珍圭的形制,在《周礼》中没有特别的说明,但也绝不会脱离圭的基本形态。豌圭的形制要求磨掉棱角,呈浑圆状。形态平和,喻示化干戈为玉帛之意愿,常用以作为馈赠邦国及诸侯的礼品。琐圭则与之相反,不但不磨退棱角,还要把上部棱边磨成向内凹下去的曲线,形成很尖的锐角,显示锋芒毕露,表示兴兵开战、征伐诛讨之决心或决定。至于谷圭,则是在圭上雕谷纹以装饰。谷是粮食,是安天下之首要者,谷表达了善意。
在《周礼》所论述的礼用玉器当中,尚有另外两件没有用圭来命名,但仍系圭属,功用和六器之圭完全相同,这就是清和药。塔和统的形制和轮廓都离不开圭,是来源于石刀。增呈竖长方形,上部中间有一个洞。统呈横式刀片状,在上部边缘有一排小孔,孔洞的作用都是便于穿绳悬挂。《周礼•考工记•玉人》郑注讲得很清楚:“四寸者方,以尊接卑,以小为贵。”这说明调是一种接近方形的玉器,体积较小。根据礼以素为贵的原则,靖上一般不会雕琢繁杂的纹样装饰。据的作用表现在天子接见诸侯或玉公大臣的时候,天子用调和臣下的圭由上而下相碰一下,这个宫廷礼节称为“冒”,也就是以尊接卑的意思。药原是帝玉及朝臣腰间所配戴的玉石总称,这一类玉器包括大圭、逛、茶、统等。其形制均如石刀形,也均有小孔穿系,彼此间大同小异。大圭和选均为天子所配之玉,形如戒尺,两短边为直线。茶的形状是在诞的基础上,将右边的小直线改为弧线,表示有逊于天子。至于鼓,是把两边的直线都改为弧线,表示无所不逊,即品位比天子和执挺者都低下的意思。这正如《礼记•玉藻》所言:“天子措挺,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茶,前继后直,让于天子也。大夫前继后继,无所不让也。”由此可知古代礼仪是多么的严格和讲究。
③六瑞之璧
六瑞之璧为谷璧和蒲璧,是子爵和男爵的瑞信玉器,作用和四圭完全相同。谷璧和蒲璧的形制亦和六器中的苍璧相同,也没有尺寸规定。但既为瑞玉,自有其讲究之处:一是必须以谷纹和薄纹为饰;二是规定以二色丝绳缠绕两道为准。《周礼》郑注曰:谷所以养人,盖绿谷稼之形为饰。蒲以席所以安人,盖以蒲草之形为饰。一是粮食,人要吃饭;一是蒲席,人要睡觉。有饭吃有觉睡,百姓才会安宁,天下才会太平。选择以谷纹和蒲纹为装饰,用意可谓深矣。
(3)“三礼玉论”中玉之用途分类
我国古代玉器历史悠久,门类众多,造型千变万化,寓意丰富而又深速。古五分类本身就是一门课题,时至今曰也未能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的学者按其用途分类,当有一定的道理。
①礼用玉器
所谓礼用玉器是指那些用来标志统治阶级上层集团的权势和等级,以及用于政治礼仪活动的专用玉器。比如用于表示天子权力、职官等级、国事礼仪,以至宫廷婚聘渚种礼节的玉器在内。礼用玉器以六瑞之圭璧为主,包括大圭、碗圭、谈圭、珍圭、琅、缩、挺、茶、援、环、炔、盛以及璋、琥、琮等玉器。璋、琥、琮既能用于人,又能用于神。当用于人的时候,它是礼器;当用于神的时候,则成了祭器。
《周礼•考工记•玉人》曰:“阳琮七寸,璧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又曰:“阻球五寸,宗后以为权。”驱者组系也。权原意为秤锤,这里应作权柄解。这两句话可翻译为:七寸之琮,有半寸玉鼻,用丝绳穿系,作为天子的权柄。五寸之琮,用丝绳组系,作为玉后的权柄。
前文已经讲过,琮为宗后之瑞士,镇圭是天子的瑞玉。瑞玉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周礼》在这里指定为天子和玉后权柄的,却是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琮、圭等物和玉简是大不一样的了。玉制简册本身仅是一种地位与权力的文字凭证,就如同努印一样,不能作为礼用玉器。也就是说,它不能像琮圭等玉器一样直接拿在手中来显示权威和有关礼节。
礼用玉器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是,它具有鲜明的玉权特征,它为最高统治者天子和上层集团所专用。其形制有极严格的规定,而且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即便是同一类的玉器,譬如圭璧,如果不是六瑞中的圭璧,那么其器具的造型、纹饰以及所表达的意义是绝不能相同的。它表现了一种国家政权才能具有的不可抗拒性,为人臣者及子民百姓都必须服从它,否则就要以专政的手段来进行镇压。这正如《周礼正义》所言:“弗辟则与之瑞节而以执之。”辟是法律和法度之意,谁若不遵从君主的法度,就发给执法的官员瑞节一枚,凭此就可把抗拒者抓起来。总之,瑞玉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二是,它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六瑞等礼用玉器所表示的君臣次序、上下等级,是纵的关系。即如四大命圭而言,是表达天命和任命的意思。镇去是天子拿的东西,自然表示了天命。桓圭、信圭、躬圭是天子颁发给朝廷命官的,当是任命之圭,这是用圭制的区别来表现尊卑的名分。上要管下,下要从上,不得慢越。各级官员执以行礼,用以合符。这是中国历史上所特有的用玉规定政治等级的做法,古代国家政权和政治统治就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的。礼用玉器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③祭用玉器
所谓祭用玉器,是根据“三礼”的论述,专指那些用来祭祀天地四方、先祖列宗、曰月星辰、山岳河川以及其他各路神灵的玉器。祭用玉器以璧、琮、圭、璃、琥、碳六器为主体,还包括四宝有哪、裸圭、圭攒、圭璧等等。在有的著作中把六器归为礼器一类,从“礼”的角度来讲,这也不能算错。
《周礼》的应用范围非常广,礼人和礼神的都是礼器。本文将六器等物归为祭用玉器一类,是因为祭祀在《周礼》中数头等大事。把人用玉器和神用玉器分开,更方便于研究。用玉祭祀鬼神是商周时代最高祭祀等级,其他任何祭品都低于玉的档次。其实,祭祀的本质在于用人间的珍宝贿赂鬼神,祭神之礼和人际之间的往来之礼原本是相通的。上帝和鬼神是世上的人臆造出来的东西,按照人的思维推理,人所追求的玉宝,鬼神自然也需要。
世人所宝贵的财富,鬼神自然也需要它。贿人的东西完全可以用于贿赂鬼神。越是神圣的祭典,越是离不开玉器。另一方面,利用鬼神思想进行统治,是商周时代的重要统治术。祭祀鬼神已成了当时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鬼神思想笼罩了整个社会。统治者不惜残民事神,甚至用活人焚祭。及至西周,对鬼神的认识虽有所转变,统治者取敬天保民之策,但祭祀的典制及仪式仍然非常繁盛。在渚如财货珠宝、牛羊猪犬、战俘奴隶、美女婴童等等祭品当中,最尊贵的仍然要推玉器。
《周礼•典瑞》曰:“大祭祀、大旅,凡宾客之事,共其玉器而奉之。”《周礼•肆师之职》曰:“立大租用玉帛牲栓,立次租用牲币,立小租用牲。”古人祭祀鬼神的规矩规定得非常严格。这里讲的大祭祀、大旅以及大、次、小祖就有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区别。先从祖谈起:大祖是专门祭把天地和宗庙的活动,按规定须用玉帛和牺牲。这里所说的玉,就是指六器了。次把是专门祭祀曰月星辰、社稷五岳等对象,仅用牺牲和币。币当中可包括玉币,但玉币的等级和六器是无法相比的。至于小祖,是专门祭祀司中、司命、风司、山川百物渚神仙,仅用牺牲即可。再以祭而论:大祭祀是一种综合性的大规璜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四方、先玉先完、曰月星辰、山川百神,是一揽子贿神活动。在这种规璜的祭典活动中,无疑是离不开六器和其他祭玉的。当然,除了大祖大祭而外,古人祭名目繁多。比如在祭祀形式和类别上,还有祭祀祖先、祈求丰年的啻祭;有仅祭祀族内祖先以报恩德的访祭;有以武舞的形式来祭祀祖先的代祭;有对历代祖宗进行联合大祭的衣祭;也有每年固定一次的祭祀活动叫岁祭;甚至还有祖先生曰的翌祭等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虽然并不全部用到《周礼》所严格规定的六器,也断少不了其他玉制品。比如玉币,也是一种祭品,古人有所谓“合六币,圭以马,掉以皮,璧以帛,琮以锦,摇以绣,璜以昭。”(《周礼•秋官司寇•小行人》)这是将六器以外的圭、璋、璧、琮、琥、磷等器配合皮、马、帛、锦、绣、赋渚物使用,既可和好诸侯,又可祭把神灵。这是又一种“币”说。用六器来礼敬天地及东南西北六宗之神灵,其基本理论及出发点就是:世间万物没有天就不会发生,没有地就不能存在,没有春天就不能萌发,没有夏天就不能成长,没有秋天就不能收获,没有冬天就不能收藏。这一切都是天神在冥冥中安排的,在天神以下,其他所有神灵也同人间一样分官设职,各有所司。正如前文所说:天神即天皇大地,地神即昆仑土地,东方之神为苍精之帝大吴句芒,南方之神为赤精之帝炎帝祝融,西方之神为白精之帝少昊,北方之神为黑精之帝须预。古代传说每年冬至这一天,天皇大帝在北极,夏至这一天昆仑土地在昆仑。以此类推,取立春曰祭东方,立夏曰祭南方,立秋曰祭西方,立冬曰祭北方。鬼神之主既有六宗之说,世间苍生便有六祭之举,于是乎人们便创造了六种玉器,按照不同的寓意、不同的玉色、不同的造型分别对待,礼而恭之。圆形苍璧,深蓝色,专用于祭天;黄凉象阴,黄色,专用于礼地。这正合于古人天圆地方、天青地黄的观点。青 圭上尖下方,其色葱绿,意为初春万物萌生,理当敬把东方之神。半圭为榜,喻示夏曰作物近熟,理当供奉南方之神。虎有猛威,喻深秋肃杀,理应以白城敬其神。半璧为根,喻冬令收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故以黑色玉璜敬祖之。祭祀玉器在祭祀活动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作为神灵象征供奉于庙堂或祭坛之上受人膜拜,另一种是作为祭品陈放在供桌或几案上让鬼神享用。除此而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常见的有“莲沉”和“用臭”。《周礼•大宗伯》云:“以涵沉祭山林川泽。”是指将玉璧或其他祭用玉器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此祭祀山神河神。至于“用臭”,则是一项更有趣的形式。
《礼记•郊特牲》曰:“周人尚臭,灌用色奥,郁合理,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臭是一种气味,曾是稷黍酿成的酒,郁是将郁金香花瓣捣成水,将包酒和这种汁水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郁合包。臭就是指这种混合酒水的气味,古时传说鬼神最喜欢这种气臭。
周代人崇尚气臭之风甚浓,祭祀山神地神之时必定要用这种酒水浇灌于地下。他们认为这种气臭可以扩散到渊泉渚阴,达到祭祀的目的。在用臭行灌普之礼的仪式当中,对器具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是无论什么器皿都可以用来舀酒的。按“三礼”的规定,必须使用专门的玉器,这就是前文所介绍的圭渚和津劝。
古人灌理,为的是致气于阴间以求神灵,而要实现此目的,则必须用玉之气韵方能通达于神灵。没有玉,气臭恐怕也是不灵的。
总而言之,用玉祭祀的根本用意乃在于通鬼神、明心志、求吉祥、保平安。至于是不是有人通过祭祀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那应是不言自明的。屈原在《天问》中就有这么一问:“缘鹌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架终以灭商广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夏玉朝用烹鸽和玉器祭祀天帝,理应得到天神辅佑,为什么延续到渠的时候却失去天佑而遭到灭亡?这一问正回答了祭玉的效应问题。
③丧葬用玉器
丧葬用玉器是指古时在丧礼和葬礼中使用的玉器。丧玉和葬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丧玉为丧礼中使用,大至国之重宝,皆属丧礼用玉范畴。《周礼•天府》曰:“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葬玉即检尸之玉,是放在死者身上或棺倍之中,伴随尸体一同殡葬入土的玉器,如葬用六器、玲玉、饭玉及瞑目、耳镇、鼻塞等九窍玉都属此例。
后世所用的握豚及著名的金缕玉衣都属于葬玉范畴。古人在为死者举行的丧葬仪式中使用玉制品,其最初的出发点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人对尸体的处理是从单纯的掩埋伴随着灵魂不灭信仰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殡葬礼仪的。古人相信玉器既能在人间作为特权的标志,在阴间也一定如此。为了使死者进入阴间以后仍然居于人上,就尽量将人间所宝贵的玉器埋入墓中。这一思想和做法后来由统治者纳入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第二个方面,是古人相信在死者的身上和棺内放置玉器以后,能使尸体不致腐朽。玉石材料由于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虽历经千万年之久亦不会轻易腐蚀,此乃玉石之天然属性。但在数千年前人们却以为既然玉能不朽,也会使亡人不朽。《抱朴子》就说过:“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于是丧葬用玉之风就盛行起来了。我国古代墓葬出土玉器之多,为世界各国所罕见,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丧礼用玉比起葬玉要简单一些,主要表现于宾客赠送和哀悼之意。《周礼•宰之职》曰:“丧荒受其印遂币玉之事。”玲是赠送给死者穿戴的衣服,这句话反映在赠送玉器的同时也赠送其他的钱财服饰。其实,这个习俗在民间也是有的,只是用工作赠仪,是在有一定地位的人当中交往实行,与多数百姓是毫不相干的。
《周礼•大宰之职》曰:“大丧赞赠玉、抢玉。”《周礼•玉府》:“大丧共晗玉、复衣裳、角枕、角现”《周礼•典瑞》:“大表共饭玉、始玉、赠玉。”
大丧是专指国丧,是为国家统治者举行的丧礼。格是专用于放在死者口中的殉葬器物,古代的很多啥都是玉制做的。在死者的口中放置玉晗是体现活人的心理:嘴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人的一生全靠嘴巴进食才得以获得生命的延续。古人基于朴素的想法,不忍心让死者空口而去,于是在死者的口腔里放入了各种吉祥的东西。这样既安慰了死者的亡灵,又安慰了生者的身心,这便是晗产生的原因。在大丧当中晗当然是少不了的,并且安排专门的部门制作备用。在《周礼正义》一书中郑玄注解说:“天子晗玉以玉,诸侯以璧。”这说明国丧用玉还是有等级的。这句话对天子用珍规定必须是玉器,但却没有说明形制,对诸侯用瑜倒是规定了小型的玉璧。但不管如何,放置玉玲也必定是遵循一定的身份等级的。抢除了璧而外,还有蝉、鱼、琮、环、管、珠、印等形状,各有其不寻常的含义。即如蝉而言,自幼虫从地下钻出以后,经过蜕壳长为成虫而飞向天空,能表达生者祝愿死者的灵魂如蝉蜕而升天之意。
饭玉顾名思义是米饭和玉的混合物。大丧毕竟是国丧,其丧葬的等级还包括天子之丧、玉后之丧、士子之丧、诸侯之丧等。在等级森严的礼制之中,饭玉也是有等级规定的。《白虎通义•崩幕篇》云:“天子饭以玉。”这个玉是指碎玉。至于做饭所用的粮食也有规矩:天子饭用黍、诸侯饭用粱、大夫饭用稷、天子之士饭用梁、诸侯之士饭用稻。将这方面的规定综合起来则构成了丧葬饭玉的种类和等级区分。至于引文中所讲的角础,则是角质匕形之器,用于翘开死者的牙关以便放珍的工具。角枕用于枕尸,复衣裳用于招魂复魄。
《仪礼•土丧礼》曰:“商祝掩琅设瞑目。”《周礼•典瑞》曰:“阻圭、璋、璧、琮、墟、横之渠眉,疏璧、琮,以检尸。”这里所讲的是葬用玉器中的又两个类别。填是塞在耳朵里的小玉器,细、圆、短而无孔。用填原本是活人的习俗,后用于死者。瞑目亦谓之眼帘,犹如上眼帘之形,薄片,用线穿在盖脸布的左右眼位置上,这一习俗至战国以后便发展为九窍玉了。人有九窍,两眼复以瞑目。两耳塞以耳镇,口中放置玉晗,鼻孔塞进耳塞,以至前后私处均用玉塞塞起。古人以为这样一来尸体便永远不腐,死人便幻化成仙了。葬用的圭、璋、璧、琮、玻、璜,是丧葬用六器。“渠眉”是指玉器上端用以穿绳的小孔沟。“疏”是疏通的意思。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用丝线穿过璧琮两端的孔洞,再通过圭、璋、琥、摸的沟孔,把他们连缀组合起来,作为殓尸之用。安葬时,将此六器放置在棺樟内部的不同部位,随同死者一同人葬。古人以为这样就达到吉祥的目的了。
④佩用玉器
佩用玉器是指专用于人身装饰的玉器。中国古代佩玉的品种相当繁多,有璧、环、璜、衍、冲、弃、填、嘲、髓,再往后更有畅、扳指、带钧、碟形佩、刚卯、翁仲、司南佩,清代还出现了翎管等等。若按照人体各不同部位的用途划分,则有发饰、耳饰、项饰、臂饰、腕饰、手饰、腰佩饰等。凡此类人身之装饰,现代均统称为首饰。“三礼”中有不少关于佩用玉器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典章制度中所规定的礼仪佩饰,是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也属于政治用玉的范畴。“三礼”典章关于佩玉的规定和论述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从奴隶社会到整个封建社会,直至最后一个玉朝——清代,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是以玉饰来作为官场礼仪的标志。所以,全面深人地了解“三礼”佩用玉器,对研究玉文化和服饰文化有很大的意义。由于“三礼”所叙述的首饰是周玉朝宫廷上层用器,故而在涉及的品种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规定的品种有“全佩”、“冕份’、“玉镇”、“玉等”、“佩玉”等。
全佩:全佩是由多件玉器组成的一整套佩饰。《周礼正义》曰:“佩玉者玉之所带者。”这里的佩玉讲的是全佩,说全佩是国君天子的专用佩戴之物。关于全佩的形制,历来说法不一,较早的说法见于《周礼正义》,认为全佩是。“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嫔珠以纳其间。”“盖以一衡为上端,下属三组,中组以贯璃、冲牙,旁组以贯两锯及双璜也。”
“葱”是指青绿色,全佩的上端是一个横向放置的青绿色玉衡。在玉衡的下面悬挂着三组玉器,中间一组悬挂玉璃和玉冲牙。两端分别悬挂玉据和玉珍。玉与玉之间都以丝绳穿就的玉珠相连,这就是全佩。清代学者俞做写了一篇《玉佩考》,他对全佩形制的考证与《周礼正义》有所不同。《玉佩考》认为古代全佩上展据是一件东西,是一件物体两个面的不同称谓。
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目下尚难以认定。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墓全玉佩实物,大体形制与上述相同,但偏偏中间没有玉璃。
冕施:冕流是古代统治集团中上层主要人物所戴的官帽。古时称冕者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帽子,因需用玉珠(施)装饰,故称冕施;另一样是官服,亦叫着冕服。见服有五种,按品级分为索冕、咨冕、台冕、佛冕、玄冕五种,这不在本书的写作范围之中。
冕施也有五种,按玉珠的多少来区分,冕施是最高权势的突出标志。“三礼”中对冕施的等级和使用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
《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流,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后这延,龙卷以祭。”《周礼•弁师》曰:“玉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缤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等朱效。”
这些文字貌似艰涩,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几个主要的词汇就不难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丝绳,专用来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丝绳用红绿二色,同制就用五种色彩的丝绳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礼记》讲的是“朱绿藻”,而《周礼正义》讲的是“五采级”。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为“玉藻”。这是冕施上最重要的装饰,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更是玉者最重要的标志。所以在《礼记》当中,作者将记叙天子诸侯冕服圭统制度的篇章定名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施就是五彩玉珠串,选用白、青、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丝穿就,珠与珠之间相距一寸左右。
每串穿玉珠12粒,这就称为一流。天子的玉冠必须悬挂12串这样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顶板。玉冠端正干头上,顶板前高后低,延展而深远,此为“邃延”之意。顶板的上面和相圈的里面敷贴红色的麻布,顶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贴黑色的麻布。从外观看玉冠仅看到黑色,这就叫“玄冕朱里”。“延纽”是顶板两端用以悬挂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头发上作固定用的玉辔于。“朱纮’是系冠用的红色丝绳。
五冕的等级区分,主要是在流的数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规定,天子十二施,诸侯九旅,以下职官分别是七旒、五旒、三旒。这就是“三礼”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旒不是单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饰,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旒就不成其为玉冠,它所体现的是最高权威和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最高玉权的政治象征。当然,它仍然是“三礼”中的一种佩用玉器。
玉镇:这里说的玉镇是指和冕施配合使用的耳饰,而不是丧葬用玉器。《周礼•弁师》曰:“诸侯之掉游九就,堆里三采,其余如玉之事,澡难皆就,玉镇玉等。”这段引文说的是诸侯冕像的形制和规定,这里所讲的玉睛是一种用丝绳悬挂于耳际的装饰,表示作为人臣只服从于玉命,而不听任何不利于国君法度的内容。显然,这是用于活人的佩用玉器,相当于今曰的耳坠。用于死人的玉镇是塞在耳朵里的,而不是悬挂在耳朵下面的。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是有本质的区别。
玉笄:上面已经讲明卫等作固冠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玉等也有两种。一种叫衡笄,专作来发用。另一种叫曾笄,作固冠用。使用时将衡并穿过冕帽和发髻,下面再用丝绳系好,这样冠帽就会牢牢地戴在头上而不会掉下来了。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