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徐梦梅 2012-07-23
在中华文明史中“丝绸之路”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二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今西安)起程,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从此这条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中国、印度和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故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并得到世界公认。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张骞所走的这条“丝绸之路”恰是在古代的一条“玉石之路”上拓展出来的。
感谢上苍对中华民族的眷顾,亿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质板块无比剧烈的运动,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和田玉矿。2002年6月,中科院考古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探险考察队,跋涉昆仑山脉,对和田玉矿点、白玉河籽料原生地及古代玉石运输路线进行实地勘察。考察队在沿途发现了大量玉石标本和古代先民活动的遗迹,寻找到许多有关“玉石之路”形成和发展的证据。考古证实,大约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并始有和田玉流入中国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器,对其中三百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都是和田玉。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女性军事统帅。她生前曾率一万三千大军,攻打西部的鬼方国,掠夺到很多玉石及其制品。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批古简,其中整理出一篇《穆天子传》,记载了近三千年前的周穆王驾八骏马车西巡游猎之事。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不仅款待周穆王,还赠他八车宝石,留下一段佳话。周穆王返途中,又在一些采玉、琢玉的部落处获取不少玉石,满载而归。这也许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并较可信的史籍。郭沫若先生作诗云:“国玉出昆山,西巡竹纪年。中原王母迹,献玉贺平安。”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把和田玉运到很远的地方。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
专家从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等其他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的许多和田玉器,前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史记载,公元前二千多年就有新疆碧玉发现等资料分析,甚至推测很可能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玉石之路”在汉武帝时被重新开发利用,商贩们从中原向西域运去大量的丝绸和药材,归来时又带回大量的玉石和当地特产。因运输玉石取此道而闻名,汉武帝在甘肃驿站设置“玉门关”,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唐代为保证商路畅通无阻,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于阗(产玉地)筑城屯兵。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以玉帛交易为主的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
数年前,笔者到过玉门关遗址。一座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四方形小城堡突兀地耸立在戈壁滩砂石岗上。大漠落日,思绪无限。沉重的驼铃声伴着苍凉的羌笛声依稀地在耳边响起,玉门关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正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玉石之路”上的许许多多故事……
玉文化之渊薮
玉是高尚人格的象征,“君子必佩玉”、“洁玉如身”,成为古人对人格的赞誉; 玉是高风亮节的表现,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谱写着民族正气的颂歌; 玉是美丽形象的象征,“亭亭玉立”,“花容...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中国玉雕工艺源远流长,很早就以晶莹润泽的玉质、精湛绝伦的雕琢技巧、华丽多彩的艺术造型、和谐流畅的艺术风格闻名全世界,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盛開的奇葩,中国制...
玉中有国色,四月唯牡丹
和田玉温润之感不仅能完美诠释出牡丹的贵气和雍容之姿,更为花朵自身添多了一丝动人的娇柔。白玉的素雅、糖玉的惹眼、碧玉的端庄...各色料质,演绎着不一样的牡丹。
和田玉的美学鉴赏
“玉,石之美者。”因为美,石才实现了向玉的转化。因为玉美具有丰富的观赏要素才能转化为精神,从而使玉成为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载体。可见玉美学研究在中华古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玉器文化—儒家“三礼玉论”中
③圭(四圭有邸、两圭有邸、圭璧) 圭在六器中排列于第三位,是三代朝廷的重要礼器。六瑞中的圭是古代帝玉、诸侯及高级官员们在官场上举行各种典礼仪式时拿在手上的一种玉器,六器中的圭是祭拜东方之神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