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网 2015-05-14
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吴中都市苏州,历史上曾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艺术辉煌灿烂。苏州文化的细腻常用“小家碧玉”来形容,这本身也反映出苏州玉作的艺术特色。明清时期,苏州逐渐成为中国玉器的制造中心。苏州玉作的成败得失,艺术高低,直接影响到明清中国玉器工艺的发展水平。
清代苏州的琢玉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集中在城西阊门里专诸巷及天库前吊桥一带,与著名的桃花坞毗邻。那里作坊林立,高手云集,琢玉的水沙声昼夜不停。在同行业间,实行专业化分工,有开料行、打眼行、光玉行等,形成规模生产。专诸巷玉行,人才辈出,曾向清朝廷输送了不少琢玉高手,赫赫有名的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专诸巷玉雕,技艺精湛,清高宗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专诸巷里工匠纷,争出新样无穷尽”;“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太璞剖。”乾隆皇帝还把画好样的玉料嘱托苏州织造官,令其在专诸巷精心雕琢。清代玉器许多传世佳作,出自苏州专诸巷玉工高手。从这些精美玉作中,我们能观察专诸巷玉器特色的梗概。
现代玉器作品 黄玉-如意平安牌
专诸巷玉匠多选用上等和阗佳材,清中叶后,翡翠制品亦大量生产。良玉是玉雕艺术的物质基础。专诸巷玉器,玉质晶莹润泽,娇嫩细腻,犹如小儿肌肤。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必须对玉料反复琢磨,精细抛光,不露碾琢痕迹,剔除坚硬皱涩的外皮才能达到,尽展玉材内蕴风采。
专诸巷玉器,造型新颖别致,新品种层出不穷。图案线条,刚柔相济,阴阳相间,有的工艺有力,有的流畅柔和,一气呵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图案花纹上下起伏多层,表达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透视效果。“吴门画派”雅俗共赏的文人画风,影响专诸巷玉器进一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平面镂刻是专诸巷玉作的一大特色,但玲珑剔透的玉器,专诸巷工艺更为奇巧。镂空、活链、套环,工于设计,能使方寸小玉在不间断的条件下展阔数寸,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专诸巷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有一种薄胎花卉碗、盘、厚薄均匀,壁薄如纸,介乎透明,凸凹起伏的花瓣,展展外展,柔和自然,宛若天成。这类里外、正反起伏的薄胎玉器,琢磨难度极大,只有专诸巷玉工巧运心灵与技艺,才能承做,创作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稀世珍品。
逸闻:中国古代的玉石之路
在中华文明史中“丝绸之路”几乎是妇孺皆知的。二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今西安)起程,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从此这条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成为中国、印度...
当代玉雕师亦应“与玉比德”
新疆和田玉,这种奇妙而美丽的石头,千百年来就是宗教、道德、政治等文化因素的集合体,凝结了不同时代华夏儿女的智慧——玉不琢,不成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玉雕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对这一繁荣局面,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时代浮躁,难出好工,于是抱着“等待能工巧匠出现”的态度持玉守望。
外国人喜欢钻石宝石,中国人喜欢和田玉,这是为什么呢?
外国人喜欢钻石宝石,中国人喜欢和田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应该也是很多藏友心中的疑问。小编对此也颇为好奇,因此搜罗、借鉴了一些网上的观点,以搏大家一笑。
和田玉的北玉四怪
在玉器行,凑“四”的事儿还真不少:1990年,京城玉器行为一块翡翠料设计制作的国宝级摆件,居然也是四件:《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瑞》、《四海腾欢》。
清居雅境,香玉之美
品香疏荡胸襟,当烟气透过玲珑美玉四散而发,体味的不仅仅是视野和鼻观的美感,更是香玉文化至美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