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网 2015-05-14
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的吴中都市苏州,历史上曾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艺术辉煌灿烂。苏州文化的细腻常用“小家碧玉”来形容,这本身也反映出苏州玉作的艺术特色。明清时期,苏州逐渐成为中国玉器的制造中心。苏州玉作的成败得失,艺术高低,直接影响到明清中国玉器工艺的发展水平。
清代苏州的琢玉业,已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集中在城西阊门里专诸巷及天库前吊桥一带,与著名的桃花坞毗邻。那里作坊林立,高手云集,琢玉的水沙声昼夜不停。在同行业间,实行专业化分工,有开料行、打眼行、光玉行等,形成规模生产。专诸巷玉行,人才辈出,曾向清朝廷输送了不少琢玉高手,赫赫有名的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专诸巷玉雕,技艺精湛,清高宗乾隆皇帝赞不绝口:“专诸巷里工匠纷,争出新样无穷尽”;“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太璞剖。”乾隆皇帝还把画好样的玉料嘱托苏州织造官,令其在专诸巷精心雕琢。清代玉器许多传世佳作,出自苏州专诸巷玉工高手。从这些精美玉作中,我们能观察专诸巷玉器特色的梗概。
现代玉器作品 黄玉-如意平安牌
专诸巷玉匠多选用上等和阗佳材,清中叶后,翡翠制品亦大量生产。良玉是玉雕艺术的物质基础。专诸巷玉器,玉质晶莹润泽,娇嫩细腻,犹如小儿肌肤。这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必须对玉料反复琢磨,精细抛光,不露碾琢痕迹,剔除坚硬皱涩的外皮才能达到,尽展玉材内蕴风采。
专诸巷玉器,造型新颖别致,新品种层出不穷。图案线条,刚柔相济,阴阳相间,有的工艺有力,有的流畅柔和,一气呵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图案花纹上下起伏多层,表达较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透视效果。“吴门画派”雅俗共赏的文人画风,影响专诸巷玉器进一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平面镂刻是专诸巷玉作的一大特色,但玲珑剔透的玉器,专诸巷工艺更为奇巧。镂空、活链、套环,工于设计,能使方寸小玉在不间断的条件下展阔数寸,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专诸巷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有一种薄胎花卉碗、盘、厚薄均匀,壁薄如纸,介乎透明,凸凹起伏的花瓣,展展外展,柔和自然,宛若天成。这类里外、正反起伏的薄胎玉器,琢磨难度极大,只有专诸巷玉工巧运心灵与技艺,才能承做,创作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稀世珍品。
意境美 | 玉雕艺术的极致追求
中国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产品,如果说欣赏宝石、首饰主要在于欣赏其造型与色彩的话,那么中国玉雕作品带给人的却主要是意境之美。
人生如意,世人所愿
玉雕如意之所以被视之为我国传统的玉雕吉祥物,其原因不仅是因为玉雕如意可以彰显身份和装扮美,更在于其饱含着简明真切的寓意。
从汉字中看玉的遐想
在书柜翻阅书时,偶然发现两本《重订六书通》,书名一致,但封面不同。取出细看,原来一册是北京出版的,另一册是天津出版,两册书的出版时间前后相隔十年,书中的格式,内容完全一样,显然都是古书的翻版。翻着翻...
华夏玉文化之平安文化
我国的平安文化由来已久,这在玉雕作品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毋庸置疑,玉雕作品中的许多题材,都与平安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玉”树临风数千年
红楼梦与玉 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剩一块,弃在青埂峰下,自经锻炼,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灵性已通,投胎转世,坠入红尘,衔玉而生......这部小说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