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蒋卫东 2015-07-30
北京小西天赫舍里氏墓出土的“子刚”款 青玉卮
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行业也掀起了世俗化与市场化的浪潮,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各类工艺美术的名家大师,如治犀角的鲍天成,治锡的赵良璧,治镶嵌的周柱,治紫砂的时大彬,治德化瓷的何朝宗等等,而玉作行业也毫不逊色,涌现出陆子刚、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一批名家妙手,其中又以陆子刚最负盛名。
陆子刚,正史无传,他的事迹散见于《太仓州志》、《苏州府志》以及《遵生八笺》、《陶庵梦忆》等晚明笔记,是“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明代苏州玉工的“北斗泰山”。他主要活跃于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其玉雕作品主要有仿古的器皿、文房用具与时新的发簪等饰物。
《遵生八笺》提到陆子刚的仿古玉作有“白玉辟邪”、“玉水中丞”、“白玉印池”等,工艺特征是“工致侔古”、“滑熟可爱”,而《苏 州府志》评价他的时新玉作“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此外,文献中也提到,与当时明代大多工匠使用的铊具“砂碾”的玉雕通用技术不同,陆子 刚“用刀雕刻”的技艺,独步天下,甚至于“子刚死,技亦不传。”
目前,考古出土的“子刚”款玉器,仅有北京小西天北京师范大学施工时发 现的一件青玉卮。出土这件玉卮的墓葬入埋于清康熙年间,离明朝不久,夭亡的墓主赫舍里氏的父亲索额图与祖父索尼均为康熙朝一品高官,而玉卮的形制与纹饰均 仿汉器,兼具“工致侔古”与“滑熟可爱”的特征,因此,不少人将其视为陆子刚的真迹,但也有人持有异议。
传世的“子刚”款玉器数量很多,器类则见有仿古器皿、文房用具、发饰和佩饰等,仿古器皿中有与小西天出土玉卮风格近似者,佩饰里较特别的是一种长方形白玉牌,一面雕琢山水人物或花鸟图案,另一面琢刻各种字体的诗文,诗文下方常有“子刚”或“子冈”的篆刻阴文或阳文款,俗称“子刚牌”。
不过,由于陆子刚活着的时候名头已经很响亮了,作品的价格也已高入云端,以致当时便有不少玉工模仿他的工艺、冒用他的款识,这种山寨现象到了清代及民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假作真时真亦假,如何在工艺、风格各异的“子刚”与“子冈”款识玉器中甄别出真伪,至今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难题。
古代和田玉的文化之路
早在170多万年前,元谋猿人及其后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在生产劳动中用石头制成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使石头第一个成为人类生活文化文明的奠基石。随着人类劳动实践和物质文明的需要和提高,玉石以它质地细腻、...
玉手香凝,全凭腕间风情
手镯为女人而生,女人也难以抗拒它的魅力,有品位的女人更是如此。它不仅能彰显低调、儒雅的气质,也给人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感,更符合中国人的含蓄之美。
饮其流者怀其源——玉雕中的马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龙马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精神的代表。
玉雕中象征平安的题材
玉雕作品中经常能见到祈祝平安的题材,这些题材大多沿袭自古代,或因谐音,或因典故都带有平安之意,我们今天就来大致的了解一下这些象征平安的玉雕题材。 常见的玉雕平安类题材一般有古钱、葫芦、花瓶、竹子等...
形式美—玉雕中的美学
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玉石经过设计雕刻所展示出来的外在美是十分重要的。它很好的展示出玉雕的审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