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蒋卫东 2015-07-30
北京小西天赫舍里氏墓出土的“子刚”款 青玉卮
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艺美术行业也掀起了世俗化与市场化的浪潮,出现了一大批擅长各类工艺美术的名家大师,如治犀角的鲍天成,治锡的赵良璧,治镶嵌的周柱,治紫砂的时大彬,治德化瓷的何朝宗等等,而玉作行业也毫不逊色,涌现出陆子刚、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一批名家妙手,其中又以陆子刚最负盛名。
陆子刚,正史无传,他的事迹散见于《太仓州志》、《苏州府志》以及《遵生八笺》、《陶庵梦忆》等晚明笔记,是“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明代苏州玉工的“北斗泰山”。他主要活跃于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其玉雕作品主要有仿古的器皿、文房用具与时新的发簪等饰物。
《遵生八笺》提到陆子刚的仿古玉作有“白玉辟邪”、“玉水中丞”、“白玉印池”等,工艺特征是“工致侔古”、“滑熟可爱”,而《苏 州府志》评价他的时新玉作“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此外,文献中也提到,与当时明代大多工匠使用的铊具“砂碾”的玉雕通用技术不同,陆子 刚“用刀雕刻”的技艺,独步天下,甚至于“子刚死,技亦不传。”
目前,考古出土的“子刚”款玉器,仅有北京小西天北京师范大学施工时发 现的一件青玉卮。出土这件玉卮的墓葬入埋于清康熙年间,离明朝不久,夭亡的墓主赫舍里氏的父亲索额图与祖父索尼均为康熙朝一品高官,而玉卮的形制与纹饰均 仿汉器,兼具“工致侔古”与“滑熟可爱”的特征,因此,不少人将其视为陆子刚的真迹,但也有人持有异议。
传世的“子刚”款玉器数量很多,器类则见有仿古器皿、文房用具、发饰和佩饰等,仿古器皿中有与小西天出土玉卮风格近似者,佩饰里较特别的是一种长方形白玉牌,一面雕琢山水人物或花鸟图案,另一面琢刻各种字体的诗文,诗文下方常有“子刚”或“子冈”的篆刻阴文或阳文款,俗称“子刚牌”。
不过,由于陆子刚活着的时候名头已经很响亮了,作品的价格也已高入云端,以致当时便有不少玉工模仿他的工艺、冒用他的款识,这种山寨现象到了清代及民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假作真时真亦假,如何在工艺、风格各异的“子刚”与“子冈”款识玉器中甄别出真伪,至今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难题。
玉雕蜗牛 | 安居乐业,稳重前行
纵使是渺小的蜗牛,在玉雕师手里也能成就“撬动地球”的能力。他们激活了玉石,赋予了其应该有的活力与生命,别有一番滋味。
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有的古文明因种种原因消失了,而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延续了五千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玉和玉器,这是与世界...
何处觅清凉 夏日话“玉鱼”
鱼我所欲也,玉我所欲也。将艺术生活化的玉雕鱼饱含着丰富的寓意,为您在炎炎夏日里送上一丝清凉之意。
案头雅物 文房水丞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或佩于颈上,或系于周身,或置于文房案头,以玉养神,独享一份天地气韵。
万物皆可盘!一块美玉,从盘开始!
盘玉是玉器藏家的至乐之趣,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享受。养一方美玉细细盘玩,于静谧中细品往事前尘,让自己的心情也沾上一点玉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