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返回 分享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来源:正道拍卖   作者:王宇   2018-02-07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王宇

玉和漆,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玉的使用超过8000年而未断绝,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现了最早的漆器并一直流传至今。两者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自古以来,金、玉之间隐喻的美好深入人心,乎就是富贵概念的代名词。“金声玉振”、“金玉良缘”、“金玉满堂”的词颂与观念口口相传尽人皆知。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而在另一条古器物--漆器传延脉络之中的天然漆,也历经千年而代代不息。“如胶似漆”、“千文万华”同样美誉了漆的內质与外饰,坚牢而华丽,历千载不易。然而,玉与漆两种材质的结合,在中华悠久灿烂的物质文明历史中却鲜有实物得以呈现。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殷建国 谢震 凤梨漆(犀皮)糖玉香筒

北京正道2017年秋季拍卖会

玉文化长河浩瀚,厚重悠长,风起云涌间,映射着历史变迁的轨迹和一代代制玉人的智慧之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空前繁荣安定,更为玉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并逐渐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机。如何继续创新技艺、融入合理适度的时代审美,着实令人期待。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作为传统媒材之一的漆艺术复兴,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历来关注的话题。上世纪六十年代,沈从文先生曾在《漆工艺问题》一书中曾无奈地写道:“漆之为物,在文化史或工艺美术史方面的重要贡献,一般学人即缺少深刻认识,求作有计划有步骤研究,当然无可希望。”假如沈从文先生活到今天,看到“雲·幾”合作的玉漆艺术品,想必一定会改写这个当时令他惆怅与纠结的文章话题。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因为,

漆遇上了玉,所谓“澄漆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是的,在我们身处的时代,有幸目睹了玉漆二材完美结合的作品,可以说这是新开一种审美风气,也成就了传统工艺经典媒材的一次创新性发展。苏州玉雕名家殷建国先生与苏州漆艺名家谢震先生二人合璧,将玉雕与漆艺糅为一体,打造出系列文房妙品,由殷建国先生操刀器型及玉质部分,谢震先生担纲漆饰部分,二者联袂潜心合作,原创设计了以香道、茶器为主题的玉漆艺术器皿类作品。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籍“雲·幾”之手新生的玉漆艺术品,器型饱满构思灵动精巧,气质古朴典雅,制作技艺堪称完美。将两种不同材质而各自彰显独立艺趣的工艺巧妙和融于一器,兼具实用性与原创性,成造化于巧思,彰显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精致唯美。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在设计格式大同和传承因袭导致的陈旧化、工艺技术同质和类似化、文化流俗和复古化、优质资源垄断和枯竭化的当下,玉与漆的结合,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样板。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空间上不是封闭的,在时间上不是停滞的,而是一个鲜活有机、不断吸纳的生命系统。当前的中国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源于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正因为此,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更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气质,结合时代要求,对“原有的”进行创造性转化,对“缺乏的”努力实现创新性发展。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殷建国先生相熟的朋友,必定十分了解他的为人作器态度。所谓人如其器,器如其人,殷老师的作品精致、沉稳,古代中国人文墨客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当看到他的器皿作品,你会被它们的古韵质朴所深深打动。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简约的线条、完美的弧度,诠释着殷老师对每一件作品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从未有重复之作,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睹物思人”这个成语,对于和殷先生有过深交、或有过他作品收藏的朋友而言会有特别感触,因为,他的为人品格与作品美感已经二者合融、和谐一体。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漆艺家谢震,善长用新视点诠释传统漆媒材,他大胆挑战甚至颠覆固有审美判断,将漆艺创作引入具有精神意义的彼岸世界。当然,最动人的,是他在简约抽象的创作中保留的个人手感,赋予了作品观念性与个人性的完整,承载了人们对历史与荒谬的反思,也为现实生活带入诗意想象。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承,作为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部份,丰富了时代的审美,并成为社会重要的精神食粮。如何让艺术作品更接地气、充实新时期新的精神需求,殷建国与谢震两位先生联手为我们带来了最好的答案:活化传统,推陈出新;弘扬精神,激励创新。

玉漆良缘 古风新生

玉漆良缘,古风新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论艺术家、藏家,抑或普通文艺爱好者,都应该感恩当下——生逢美好新时代,方能共享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丰硕果实,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