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作者:马进贵 2006-04-06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显得更为突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件、花丝镶嵌等工艺组合的玉器出现,但非金银错工艺。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对北印度蒙兀尔帝国的称呼,位于现今克什米尔地区及南巴基斯坦一带。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巩固了清政权后,喀什噶尔部、准噶尔部每年都进贡一批玉器。所进贡之玉器皆出产于“痕都斯坦”,主要是生活中实用器物,有碗、盘、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独特别致,胎体薄如蝉翼。图案主体一般为莨苕纹或铁线莲、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不论是器物独特的造型做工或是纹饰图案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件件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玉、金银、宝石相组合后产生的无限美感。使器物的形、纹、色、质、泽、做工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乾隆皇帝酷爱玉器,曾下圣旨命清宫造办处仿制一批金银错玉器,并赋诗赞其精美的做工。清道光年后,国势日弱,再未见制作。
金银错嵌宝石工艺的玉器,多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等原料制作,白玉、青白玉嵌金丝,镶红、蓝、绿宝石。碧玉、墨玉嵌银丝,镶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宝石。白玉、青白玉主体的色调浅,配以色泽艳丽的红、兰宝石及金丝、金片更显得雍容华贵,高贵典雅。玉石温润的光泽与黄金耀眼的金属光泽相映生辉,更是绚丽多彩。碧玉、墨玉主体色调深,配以银丝及不透明宝石,更显稳重端庄。在碧绿色、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银白色纹饰,形成一种强烈的色差感觉,犹如夜幕中的繁星,格外耀眼,使纹饰更为突出清秀,而且使整件器物也显得格外雅致。
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图案线条要流畅、粗细一致、开槽准确,否则金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丝相组合图案及纹饰繁密,弧线集中图案,开槽精度要求更为严格,制作难度更大。因为金银错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打、压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贴剂,所以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加工制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一道工序有误,都不可能完成。
尤其在薄胎器物上镶嵌更是万分危险,开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压金丝、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银错嵌宝石玉器是很难制作成功的。制作者须具有玉器加工、金银镶嵌两种高超技艺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产品中很难见到几件金银错玉器。
金银错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工艺品行业的一枝奇葩。愿它源源流长、发扬光大。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马进贵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买玉雕是看材料还是看艺术价值
买玉雕作品是看材料还是看艺术价值?这是一个百问不厌的老问题。在前两年艺术市场火爆时备受追捧,让市场的参与各方产生错觉,似乎那些品种会永远只涨不跌,许多人也因此对上面提到的老问题不屑一顾。
素面无暇 丽质天成——和田玉作品的素面之美
和田玉玉雕作品中的素面,并不是说就完全没有雕饰,事实上,玉雕素面指的是不做过多雕饰,在讲求整体效果的基础上,尽力展现玉的本真之美。
玉的自然美与创作美的表现形式
小石头大乾坤一块小小的玉石,要经历好几亿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成玉的物质来源是中元古代晚期(距今 约十几亿年)浅海里沉积的白云岩,经过“塔里木运动”、“华力西运动”等地壳运动,以及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
当代玉器价值取向的四美
由中国玉雕大师倪伟滨等创意雕刻制作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系列作品,在首届中国当代玉文化高层论坛期间展示,图为新疆和田玉玉雕作品“瓦当壶”。 扈雅园 摄(记者 孙自法)中国当代艺术品中,玉器艺术和玉文化...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佩玉的习俗在古代文化观及财产观的支配下,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巨商富贾,以及庶民百姓,无不以佩玉为吉。故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说的是作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实际上,这是在提醒世人,牢记玉的品德,并成为你自已做人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