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和田玉网《玉界》VOL.03 作者:马进贵 2008-02-18
本文章来自《玉界》第一期,《玉界》由中国和田玉网制作,新浪网联合发行。
>>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本文章的电子杂志版
>> 点击这里进入《玉界》电子杂志专题页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与被嵌物品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显得更为突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
金银错工艺不同于金镶玉工艺,金镶玉顾名思义是以金银为载体,用爪齿镶嵌法或包边镶嵌法将玉固定在其表面,或以玉为主体将金银镶嵌在玉的外表。金镶玉工艺与金银错工艺的根本区别是被镶嵌物体的固定方法。金镶玉工艺是采用焊接、爪齿、包边等方法将被镶嵌物体固定并凸出在表面,该工艺在金银器加工行业及首饰加工行业里应用比较广泛,是与金银错工艺截然不同的两种加工工艺。金银错工艺也称作嵌丝工艺,在青铜器、玉器、木雕等行业都有使用,主要是纹饰图案的表现。
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玉器行业俗称压丝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多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件(金镶玉工艺)、花丝镶嵌(多见于首饰件、佩饰)等工艺组合的玉器出现,但非金银错工艺。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痕都斯坦”是清廷对北印度蒙兀尔帝国的称呼,位于现今克什米尔地区及北印度一带。乾隆二十四年清廷派兵平定了天山南麓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巩固了清政权后,喀什准噶尔部每年都进贡一批玉器。所进贡之玉器皆出产于“痕都斯坦”,主要是生活中实用器物,有碗、盘、杯、盒子、洗子、文房用具、刀具等等。器形独特别致,胎体薄如蝉翼,纹饰观之凸出,抚之无痕。图案主体一般为莨苕纹或铁线莲、菊花等植物。除嵌有精美的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及玻璃。无论是器物独特的造型与做工,或是纹饰图案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件件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玉、金银、宝石相组合后产生的无限美感。使器物的形、纹、色、质、泽、做工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乾隆皇帝酷爱玉器,曾下圣旨命清宫造办处仿制一批金银错玉器,并赋诗赞其精美的做工(见乾隆诗集)。清道光年后,国势日弱,再未见制作。
金银错嵌宝石工艺的玉器,多采用白玉、青白玉、碧玉、墨玉、水晶等原料制作,白玉、青白玉嵌金丝,镶红、蓝、绿宝石。碧玉、墨玉嵌银丝,镶松石、珊瑚、青金石等宝石。白玉、青白玉主体的色调浅,配以色泽艳丽的红、兰宝石及金丝、金片更显得雍容华贵,高贵典雅。玉石温润的光泽与黄金耀眼的金属光泽相映生辉,更是绚丽多彩。碧玉、墨玉主体色调深,配以银丝及不透明宝石,更显稳重端庄。在碧绿色、墨色的器物上嵌以银白色纹饰,形成一种强烈的色差感觉,犹如夜幕中的繁星,格外耀眼,使纹饰更为突出清秀,而且使整件器物也显得格外雅致。
金银错嵌宝石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精,图案线条要流畅、粗细一致、开槽准确,否则金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尤其是金片、金丝相组合图案及纹饰繁密,弧线集中图案,开槽精度要求更为严格,制作难度更大。因为玉器表面开槽并非刀具所致,而是小如米粒的磨轮在飞速旋转下刻成,若非深厚功底实难得心应手。金银错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打、压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贴剂,所以既要图案线条流畅,又要开槽精度准确,镶嵌平整,对丝无痕。加工制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一道工序有误,都不可能完成。
尤其在薄胎器物上镶嵌更是万分危险,开槽略有不慎即可磨漏,打压金丝、金片力度略大,器物易碎裂。一件精美的薄胎金银错嵌宝石玉器是很难制作成功的。制作者须具有玉器加工、金银镶嵌两种高超技艺方能完成。所以在浩瀚的玉器产品中很难见到几件金银错玉器。
金银错工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工艺品行业的一枝奇葩。愿它源源流长、发扬光大。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马进贵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告别浮躁 追求素简——玉雕素简挂饰
“良玉不琢 君子怀素”。素,才能体现出材料的特点,经得起“素”面示人,才能更好的体现玉质感。
和田玉扳指与指环,流传千年的文化
清代的扳指以大小厚薄,分为文扳指与武扳指两种。武扳指多为素面,文扳指则雕以纹饰、诗句,彰显佩戴者的身份与地位。
怡情悦性和田玉把玩件(四)——形神俱佳的玉雕人物
玉雕人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晚期,商周时候,雕琢技法已渐趋完善。战国时期,玉雕人物逐渐走向写实。其后的各朝各代,玉雕人物件都各有其特色。比方说,因受古丝绸之路的影响,汉代的玉雕人物主要以西域人和佛像...
素朴之心,简约之美
一把光素无纹的玉壶,装满一片冰心世界;一只浑圆素简的香炉,燃起幽幽的清素怀古之意;一件素面匀净的玉牌,邀来久违的会心之友
浅述中国玉器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一)
摘要:中国玉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沧桑,所历经的几个发展鼎盛时期都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分不开,因此必须要从思想认识,个人从业素质,包括艺术修养、技能培训、经营方式等方面都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