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治玉程序

返回 分享

玉不琢不成器--治玉程序

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2005-03-17

  一件玉器摆在我们面前时,你会想到它的材料从何而来?由何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用何种工具制造而成?最后通过什么途径到了买主手中?

  上述这一系列过程不仅涉及不少社会行业,还要经历复杂而又特殊的工艺过程,这一点也是鲜为人知的。

    一般来说,一件玉器都经历了以下过程:

  1. 采玉;
  2. 量料取材;
  3. 因材施艺;
  4. 进入市场。 

  接着会对这些过程作出介绍。

1.采 玉

  玉料分为原生矿和次生矿两种。原生矿是指蕴藏于海拔4,000米雪线以上的原生矿体,大致于元代已有开矿挖掘玉料者。因山陡缺氧,开采工作十分困难,开采下来的玉料叫做「山料」。

  次生矿是指从原矿体剥离成小块之后,夏季冰雪融化成洪水,将其冲至山坡或谷底河中被采集的玉料,俗称「水料」或「仔料」。古人将水料的采集说得神乎其神,令人信以为真,其实是每年8月份当地民众沿河采拾被冰水冲下山的玉料,其料小若指甲,大如磨盘,重达千公斤者是为罕见。牧羊人也可在山坡上发现较大的仔料,但也很少有百公斤的。现代仔料在地表浅层的已被采尽,必须用挖土机挖到八、九米深才能挖出仔料。

2.量料取材

  玉器的造型与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不同,立体的少,平面的多。在立体玉器中,浑圆的球体极为少见,而大多是扁体或较矮的,这是由于子玉的料胎形状决定的。

  玉料来之不易,数量少,价格高,再加上玉是山川阳精和神物,备受人们崇敬,所以玉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这就是「量料取材」,作坊主和设计师都要按照玉料的形状、质地优劣去设计,设计什么(如人物鸟兽或是摆件器皿)都是由玉料决定的。优秀设计师面对一块玉料时,必须充分发扬其质量上的优势,适应其形状的特点,否则就会浪费玉料或歪曲玉料的原形。

  设计过程是:
  1. 相玉(审料):视其质形思量堪做何器,做到「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2. 画样:在纸上试笔为纸样,第二步在玉坯上画样,亦称「勾样」。
  3. 画细样:玉工按画样切下不同部分之后,再往细里碾琢时,往往还要画细部的图样,可能要反复数次。
  4. 审定:玉工做完之后,还须经设计师审核评定,行话称为「了作」。

3.因材施艺--琢碾与上光

  设计完的玉坯交往玉匠(古称「玉人」),经琢碾、拋光等工序,便制作成玉器。

  琢玉的工具,主要依靠砣机。砣机发明于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部落,推动琢玉工艺成为独立的手工艺。完善的铊机叫做「高凳」或「水凳」,以木结构、铁铊子组成。玉工用双足踏蹬板使铊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沙磨磋玉料而成型。所以说玉器不是用刀刻的,也不是用凿子錾成的。由于治玉工艺是由玉匠用铊机碾磨而成,这大大地影响到玉器艺术的审美价值,故此切不可用雕刻艺术的观点来评价玉器艺术。

  现代铊机已改为电动铁铊黏上金刚沙胶,旋转速度极快,不仅解放了玉工的双脚,也省去了抹蘸水沙的功夫,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并创造出崭新的艺术韵味。

  碾玉工序大体上可分为12道:1.捣沙、2.研浆、3.开玉、4.扎铊、5.冲铊、6.磨铊、7.掏膛、8.上花、9.打钻、10.透花、11.打眼、12.上光。一般来说,第1-3道是学徒工做的;第4-11道才是玉匠的本分;第12道则另由专业工人去做。当然,造型简易的玉器,则毋须经历上述全部工序。

4.技术的演进

  治玉技术的进步取决于工具的改进和完善,以及工匠掌握和操作工具的熟练程度,当然,社会条件也很重要。

  五代铊机治玉工具的演进是:
  1. 第一代半地下式木横轴旋转石砣机;
  2. 第二代跽坐几式多人操作木构横轴旋转青铜铊机;
  3. 第三代跽坐几式多人操作木构横轴旋转铁铊机;
  4. 第四代倚坐高桌式一人操作木构横轴旋转铁铊机(高凳);
  5. 现代铊机是电动铁架桌式一人操作横轴旋转沙铊机,还有蛇皮钻。

  这五代碾玉机所碾琢的玉器,在器型、纹饰及韵味方面各有不同。

  现代铊机铊子类型多样,坚韧锋利而经久耐用,旋转速度极快,每分钟可达10-500转。再加上玉工的技术观和艺术观也不同于过去,所碾玉器更为细致、更为光亮。

(本文由中国和田玉网编辑整理,欢迎分享转发。了解和田玉、购买和田玉,就上中国和田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