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和田玉网 2006-02-26
玉摆饰出现大体自宋以降而盛于明清两朝。这主要得益于玉矿石的来源拓广了,而且手工业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对坚硬的玉矿石作更加精细、快捷的加工。明代的玉摆饰较为细小,多以文人玩物为主,如秋山图、玉山子、人物雕像、小动物等。所用玉料多为青玉、青白玉及黄王,也有使用其他杂玉料的,如南玉,汉白玉等,其艺术性及价值不及上述好玉料。
清代出现了大型的玉摆饰,其做工也更加复杂精细。民间用玉器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此时的玉器多以传流故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如人们熟悉的八仙过海、群仙祝寿、携琴仿友、十八学士登瀛洲等等。其至出现了以整块石料雕刻的巨型摆件,如龙船、秋山行旅图等等。《大禹治水图玉山》是这一时期特大玉摆饰的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小型玉摆饰大多独出心裁,以留皮巧雕取胜。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
意境美 | 玉雕艺术的极致追求
中国玉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产品,如果说欣赏宝石、首饰主要在于欣赏其造型与色彩的话,那么中国玉雕作品带给人的却主要是意境之美。
含蓄中的风雅——蓦然回首看青玉
青玉是和田玉中产出最大、蕴藏量也最丰富的品种。在我国,青玉有着数千年的使用历史,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玉雕艺术家王金忠探索花鸟中的院体精神
放眼中国玉文化史,花鸟题材作为玉雕创作的主流艺术形式,可谓经久不衰。在中国玉雕几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些花鸟题材经历代玉雕师们反复雕琢而成为一种经典表达。比如鸾凤合鸣、鸳鸯戏水、喜上眉梢、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瓜瓞绵绵、一鹭连科等等。可以说,这类寓意祥瑞的花鸟作品一直是传统花鸟玉雕的主流艺术题材。
古墓中玉器陪葬品揭秘
古人十分重视与推崇玉器,他们将玉器看作是身份、权位以及财富的一种象征。而且人们生前佩戴的玉器,在逝世后会带入坟墓作为陪葬品。
有玉在握 有玉在心
莫名的愈来愈喜欢玉。最先拥有的玉,是一颗心形的坠子。 男友叫玉铺的人把一小碟玉坠子全端出来,他说:“挑吧,哪 一个都可以代表我的心。” 翠绿色的玉坠子衬在鲜红的绒布上,每一个都那么温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