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5
古代人们认识玉以后,继而赋予玉的社会文化观念。在原始社会中,不仅用玉制作生产工具,而且用作装饰和礼仪祭祀玉器。经商、西周,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力、财富的象徵物。
在道方面,儒家为了宣传他们的学说,总结了殷代开始使用和田玉的经验,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比附于和田玉物理性质的各种特征,“君子比德于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等学说。《礼证.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玉十德之说:“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划,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会道德的象征。在宗教方面用于制作仪礼祭祀之器,并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在政治方面,玉作为权力的象征,身份的标记,财富的体现。
神话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述了玉的神话,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这是说,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距今2200多年前就向往着:“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民间传说
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玉是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的化身。相传古代于田国的玉河畔,居住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带了一个徒弟。在六十岁生日那天,于玉河中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多好啊!”果然,这玉美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拜老石匠为父,取名叫塔什古丽(玉花)。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可是,当地一位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抢走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塔什古丽不从,恶霸用刀砍她。她身上发出了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缕白烟,向故乡昆仑山飞去。小石匠得知后,骑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维吾尔族人民历来崇玉爱玉,谚语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迷信
玉还被蒙上了各种迷信色彩,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服玉衣以求尸体不朽。总之,人们以玉为美、以玉为荣、以玉为贵。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用玉的故事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的“通灵宝玉”玉佩,演出了一幕幕多么动人的人间兴亡的悲剧。
玉器典故——善财童子
“善财童子”是福城中一位长者的儿子,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无数财宝与之俱来而得名。尽管家财万贯,但善财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成佛。在文殊菩萨的指点下,善财童子历访五十三位名师,而进入佛界。
我如意——中国人的鹅情结
中国的玉雕师也很钟情于“鹅”这一题材,鹅体型优美、脖颈修长,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除此之外,鹅还谐音为“我”,在团身时状似如意,暗寓着“我如意”的吉祥寓意。鹅顶红头,又有鸿运当头之意,这么一想,也难怪鹅会深受人们喜爱了。
玉器雕刻的寓意之:瑞兽类
龙是动物的神,能兴云布雨,利益万物,顺风得利。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曾被历代皇室御用,现民间视作神圣、吉祥、吉庆之物。与凤一起寓意龙凤呈祥;凤是祥瑞的化身,与太阳梧桐一起寓意丹凤朝阳。百鸟之首,象征美好和平,被作为皇室最高女性的代表,与龙相配,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鸿运如意——鹅之章
鹅是人们很早就饲养、驯化的“家禽”。它不但体态洁美、性格温顺,而且忠于主人、善解人意,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有关于鹅的故事。爱鹅人士当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性爱鹅”,有一次听说山阴有道士...
玉器雕刻的寓意之:植物类
梅花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令人意志奋发,也是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和喜鹊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梢;松竹梅一起寓意岁寒三友。兰花为美好、高洁、纯洁、贤德、俊雅之类的象征,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与桂花一起寓意兰桂齐芳,即子孙优秀的意思。